7月25日,位于青山區的武漢地鐵12號線園林路站,建設者們揮汗如雨,站內正在進行風水電系統安裝,站外正在鋪設地磚恢復道路。
作為武漢首條地鐵環線,12號線貫穿三鎮,銜接七大中心城區。截至目前,37座車站已有33座主體結構完工,正在進行裝修及風水電安裝。這條城市“地下大動脈”將重塑城市交通格局,促進資源跨區域流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在12號線園林路站,武漢地鐵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二公司黨支部黨員檢查站外步磚鋪設。記者陶常寧 攝
武漢地鐵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二公司黨支部承擔12號線建設任務,黨支部共24名黨員,自黨支部成立以來以“黨建紅”引領“工程優”,將黨的政治力量和組織力量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強大動力,打造了“黨建+工程建設”的生動樣板。
監測的眼睛“一秒都不能眨”,復雜盾構區間穩穩掘進
近日,12號線后湖四路至興業路區間順利下穿3號線,數據顯示,基本實現“零沉降”,對正在運營的地鐵線路幾乎沒有影響,達到地鐵盾構隧道建設水平新高度。
黨支部委員、武漢地鐵二級項目經理朱藝說,為了挑戰極限,控制沉降,他們將隧道自動化監測提高至每3分鐘一次。
“盾構施工24小時不停機,3分鐘監測一次,意味著每3分鐘就要處理分析一大批數據,根據數據實時調整盾構機前進姿態,控制盾壓,同步注漿。如果把監測比作一雙眼睛,那么這雙眼睛一秒都不能眨。”

在12號線園林路站,羅文、朱藝、朱曉振(從左至右)檢查車站施工。記者陶常寧 攝
職責在哪里,挑戰在哪里!12號線穿江越湖,還有26座換乘站,大多是地下三層,深度超過30米。朱藝介紹,在數十年地鐵施工的經驗上,他們在12號線采用超聲波探井儀,檢測每幅地下連續墻槽壁;用聲測管對地連墻混凝土的完整性進行探測,避免中間有缺陷;對地連墻澆筑記錄數據及圖表及時分析;采取滲流監測技術,通過離子流動,監測有無滲透發生。
截至目前,在太平洋至雙墩區間豎井、百步亭站等基坑施工過程中,均采用以上技術,實現基坑安全。
編制“口袋書”和短視頻,讓規范化標準深入人心
在園林路站,黨支部委員、武漢地鐵二級項目經理朱曉振正在檢查消防系統安裝。他說:“在地鐵建設過程中,風水電系統‘承上啟下’。當車站建好,需要進行設備區裝修,安裝通風、空調、防排煙、給排水、水消防和低壓配電等系統,材料多、工序多,可以說是最煩瑣的一環。”

在12號線園林路站,朱曉振檢查風水電系統安裝。記者陶常寧 攝
千頭萬緒,環環相扣。風水電施工面臨的最大考驗是保證所有材料、工序統一標準。因為施工人員一個偶然的疏忽,就可能導致后續運營出現問題,這對建設者提出更大挑戰。
黨員羅文牽頭,編制了《12號線風水電施工材料/設備質量控制手冊》,提前梳理風水電專業各種材料種類,查閱大量規范,組織施工、監理、設計、材料供應商、檢測機構等編寫檢測管理辦法。材料種類多,進場嚴格檢驗與抽樣送檢,確保原材料滿足規范、圖紙和合同要求。
“編出來是為了用!我們把《武漢市軌道交通風水電工藝質量標準化手冊》做成‘口袋書’,現場隨身攜帶;還制作標準化施工三維培訓視頻,讓現場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一看就懂。”朱曉振告訴記者。

在12號線園林路站,羅文、朱曉振、朱藝(從左至右)檢查車站施工。記者陶常寧 攝
隨著城市地鐵建設向更深層、更復雜的方向推進,工程各專業的關聯性與交叉性顯著增強,這對現場管理人員的能力提出了“打破專業壁壘、實現多領域精通”的全新要求。“以前管土建的不管風水電,管風水電的不用管土建,現在都要精通。”12號線風水電負責人徐龍說,這是未來地鐵建設管理的一種趨勢,提升現場管控能力,對每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12號線風水電安裝工程中,黨員帶頭推行“現場觀摩+經驗共享”模式,優化管線安裝工藝,實現質量與效率雙提升。
武漢地鐵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鄭光輝表示,一直以來,武漢地鐵始終以“助力城市能級提升”“建設軌道上的武漢都市圈”為使命,堅持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同頻共振、深度融合,通過“支部建在項目上、黨員沖在最前沿”,為武漢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紅色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