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寧德3月20日消息(記者龔雯)春分前后,新雨洗塵,暖風拂山。福建省福鼎市茶香四溢,又到了一年中福鼎白茶開采的黃金時節。
3月19日,福鼎市磻溪鎮的茶山熱鬧著。茶農們身著傳統服飾齊聚茶山,獻上茶點、香燭,祈求茶葉豐收。隨后,眾人齊聲高唱,歌聲在山間回蕩,喚醒沉睡茶芽。
春分前后,福鼎白茶采摘忙(央廣網發 鄒燁炫 攝)
“福鼎白茶開茶時,有多種特色習俗。對于我們畬家來講,‘喊山祭茶’是重頭戲。還有‘頭茶敬祖’,將頭茬新茶精心烹制后奉上,表達對先輩的感恩與敬重。”磻溪鎮赤溪村委會婦女主任鐘麗眉說,這些習俗承載深厚文化內涵,是茶農敬畏自然、繼承傳統的體現,凝聚著茶鄉人的精神力量,還增添了開茶的儀式感,激勵茶人傳承白茶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茶產業發展。
開茶當天,女孩身穿傳統服飾采茶(央廣網發 李靖文 攝)
在我國豐富的茶文化中,白茶作為傳統六大茶類之一,有著獨特的地位。福鼎白茶工序簡約而不簡單,成就茶中珍品。它不炒不揉,僅由萎凋、干燥兩道關鍵工序制成,最大程度保留了茶葉本味。其白毫銀針芽頭肥壯飽滿,滿披白毫,色澤銀白光亮,呈現出“綠妝素裹”的美感,淡淡的鮮甜中包含毫香與花香,被稱作“毫香蜜韻”。

春日茶園風光美(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每年開茶季,白毫銀針都被作為珍品最先采摘,用提采法,快速輕提芽頭,一斤銀針需要約兩萬顆芽頭。”福鼎市斗白茶協會會長、福鼎白茶非遺傳承人林李斌在白茶基地里忙碌。他說,白茶制作有鮮葉采摘、日光萎凋、晾青、曬茶、碳焙等工序,每個環節都需要匠心。而制作一款好白茶的功夫“一半制茶一半倉”。精心儲存40多年的老白茶,白毫完全舒展,茶氣純凈,入水即茶色轉暗,茶湯仍然甘甜,且有淡淡的木質香與藥香。

清晨,制茶匠人們將白茶進行日光萎凋(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福鼎白茶制作技藝位列其中。
近些年,福鼎茶人在傳承古法制茶的基礎上守正創新,堅持“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推動白茶產業走上產業化、品牌化道路,科技賦能成效顯著。2024年,福鼎市茶產業綜合產值約155.18億元,同比增長3.4%;福鼎白茶以70.66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2024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四。
“福鼎60萬人口中,涉茶人員達38萬,其中茶農30萬。茶人們上山下山、走南闖北,就是為了穩中有為、穩中有進。”福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蔡梅生說。
面對民生產業、朝陽產業,福鼎市委、市政府近年來實施“3+2”發展戰略,促進茶園生態化、加工標準化、溯源數據化、經營品牌化、產業鏈條化。據介紹,去年下半年開始,當地緊跟產業發展動態,未雨綢繆,針對產業問題“見招接招”,促進福鼎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以金融和財政方面若干措施扶持春茶生產,提振產業信心。
“‘福鼎白茶中國甜’是一種生態甜、健康甜、幸福甜。”蔡梅生如是說。

福鼎白茶非遺傳承人正在采摘荒野茶(央廣網發 李靖文 攝)
“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 飲一口白茶,品一味歲月陳香。在福鼎,一片片披覆白毫的茶葉正悄然舒展,醞釀著一抹跨越千年的世間清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