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晶
7月30日15時49分,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八甲”)托舉衛星互聯網低軌06組衛星直沖云霄,將其精準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面向商業航天市場打造的新一代運載工具,長八甲瞄準中低軌道衛星發射需求激增的市場痛點,以“高密度、高效率、低成本”為核心目標,通過一系列顛覆性技術革新,為商業航天發射提供了兼具安全性與經濟性的解決方案。
長八甲托舉衛星互聯網低軌06組衛星衛星直沖云霄 桑茜 攝
從“基礎型”到“主力箭”:28個月的跨越性研發
長八甲的誕生源于長征八號系列火箭的技術迭代。2020年12月,長征八號基礎型火箭首飛成功,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4.5噸運載能力空白。隨著中低軌道巨型星座組網需求爆發,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于2022年啟動改進研制,僅用28個月便完成從方案設計到首飛的全流程攻堅,創造了中型運載火箭研制的“中國速度”。
研發歷程中,團隊累計突破44項關鍵技術,完成40余次大型地面試驗。2024年9月,合練箭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完成發射場合練,驗證了新工位操作流程可行性;2025年2月11日,長八甲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標志著我國商業航天主力火箭正式投入工程應用。
作為長征八號的“升級版”,長八甲沿用基礎型的芯一級和助推器,創新研制3.35米直徑通用氫氧末級,搭配5.2米直徑整流罩,全箭高超過50米,起飛質量約371噸,起飛推力約480噸。通過模塊化組合與新材料應用,火箭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前提下,實現運載能力提升55%,構建起太陽同步軌道3噸、5噸、7噸級的運載能力梯隊,可滿足未來主流中低軌道載荷發射需求。

長八甲火箭發射現場。肖國軍 攝
自動化革命:從“人機耦合”到“毫秒級響應”
商業航天的高密度發射需求,首先對地面測發控系統的安全性與效率提出了極致挑戰。
傳統發射模式中,手動操作與自動系統的“人機耦合”環節長期存在風險——操作員在加斷電、伺服機構啟停等關鍵節點需與自動化系統并行作業,人員狀態波動或操作中斷都可能引發安全隱患。長八甲團隊以“全流程自動化”為突破口,徹底重構了地面操作邏輯。
火工品控制的“毫秒級跨越” 是自動化升級的典型代表。以往,火工品短路保護依賴人工登塔操作,耗時數小時且風險極高;如今,地面系統可自動生成“保護持續至點火瞬間”的安全指令,將高危操作壓縮為毫秒級指令傳輸,不僅消除了人工接觸風險,更將操作效率提升上萬倍。伺服機構控制與加斷電流程也同步實現自動化,過去依賴人工經驗判斷的環節被轉化為精準系統指令,在線回路組織測試中,測試數據自動回傳取代了人工設備連接,效率與精度雙提升的同時,杜絕了火工品接觸風險。

火箭轉運中。肖國軍 攝
創新破題:直擊商業發射場“空間與成本”難題
商業發射場緊湊的工位布局與嚴苛的成本控制,倒逼長八甲團隊走出技術舒適區,針對性破解“專屬難題”。
“主動漂移”化解塔架碰撞風險。新工位設計中,火箭與發射塔架距離較傳統工位顯著縮小,可能存在碰撞風險。團隊顛覆傳統“減小漂移”思路,在飛控系統中首創“起飛主動漂移控制”技術——火箭點火離架瞬間,通過系統主動控制,自主生成橫向控制量,使其平穩向遠離塔架方向漂移,從源頭消除碰撞隱患。
“過冷液氧”與“鋰電應用”雙提效。為滿足商業發射的成本訴求,長八甲工程應用“過冷液氧加注”技術:通過深度降低液氧溫度提高密度,同等容積貯箱可承載更多燃料,實現發動機推力增強,運載能力提升約10%。同時,鋰離子電池全面替代傳統鋅銀電池,其長壽命與免維護特性,解決了鋅銀電池“僅數周壽命、飛行前需更換”的痛點,大幅降低測試成本與狀態切換風險。
從地面系統的“自動化革命”到發射場景的“定制化創新”,長八甲以“毫秒級安全指令”“主動漂移控制”“過冷液氧提效”等技術組合拳,精準響應了商業航天對“快、省、穩”的核心需求。這些突破不僅為實現“7天發射、7天恢復”的高密度發射愿景奠定基礎,更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在商業航天賽道上邁出了從“適應需求”到“引領需求”的關鍵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