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科創板新增披露50余單并購交易,交易活躍度明顯提高。2024年6月份,“科創板八條”發布,提出“更大力度支持并購重組”。隨后9月份,“并購六條”發布,推出了活躍并購重組市場的一系列政策舉措。隨著政策漸次落地生效,科創板并購重組市場出現積極變化。
據上交所統計,“科創板八條”發布后,科創板公司披露股權收購交易超110單,政策推動作用明顯。其中包含35單現金重大收購及發股類并購交易,遠超2019年至2023年合計數的17單。2025年以來,新增披露50余單并購交易中,22單為現金重大收購及發股類交易,占比達四成。
在交易活躍度提高的同時,并購重組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導向鮮明。“科創板八條”發布后,科創板新增的35單現金重大收購或發股類并購交易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分別有21單、6單、5單。同時,已出現多單典型的同產業整合,如收購衡所華威,是半導體材料細分領域國內第二收購國內第一的交易,雙方整合后的出貨量預計將躍居全球第二位。
上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科創板并購交易均為產業并購,且主要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圍繞同行業或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效應不斷顯現。
“科創板并購重組市場的活躍強化了資本市場服務新質生產力的能力,能夠加速產業整合與技術升級,推動政策引導資源高效集聚和構建新質生產力培育生態。”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表示,一方面并購重組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優化配置,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高技術領域企業通過并購填補技術空白、強化核心環節,實現技術協同與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活躍并購市場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成長通道,通過整合創新資源,促進企業規模化發展和核心競爭力躍升,最終形成以資本市場為樞紐的新質生產力培育體系。
同時,并購標的資產范圍不斷擴展,未盈利標的、海外標的和擬IPO企業有所增加。據統計,“科創板八條”發布后,新增30單擬收購未盈利標的、14單收購海外標的、8單收購擬IPO企業。其中,芯聯集成收購芯聯越州、收購易沖科技、收購控股子公司少數股權等,均為科創板公司收購具有發展潛力的虧損標的。收購英國CME公司、現金收購丹麥JAI公司等,則是科創板公司跨境并購典型案例。
田利輝認為,“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通過制度創新,如允許并購未盈利資產、簡化流程,顯著提升交易效率,引導資本向硬科技領域集中,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此外,“科創板八條”發布后,市場上新增并購案例的支付方式也更加豐富,多家公司運用可轉債、定增募資、并購貸款等方式實施并購交易。
除股份與現金組合外,華海誠科收購華威電子、收購朗研生命,擬綜合運用股份、定向可轉債、現金的支付工具,通過多樣化支付手段提升交易可行性。凌云光通過向特定對象募資7.85億元收購境外標的JAI公司,既滿足了境外股東的現金退出需求,也緩解了自身的資金壓力。
在政策賦能下,科創板并購重組的市場化特征更加凸顯。“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體現市場化估值水平、多元化估值方式、差異化定價安排的案例競相涌現。
例如,、等多單交易采用差異化作價,根據不同交易對方的入股成本或承擔義務確定不同作價;思瑞浦、芯聯集成、華海誠科等交易標的資產采用市場法評估,根據市銷率、市盈率等方法測算估值;收購中山海濟的交易采用“Earn-out”機制,在基礎估值之上,根據業績實現情況進行追加,體現了估值機制方面的創新設計。
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表示,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科創板并購重組市場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政策創新引領、市場活力支撐、產業需求驅動的并購市場新氣象不斷呈現,高質量產業并購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格局日益穩固。(經濟日報記者 馬春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