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提醒 警惕電信網絡詐騙
“利誘”背后藏陷阱
■張翱宇 ?錢曉虎
“轉賬之前問自己,好事為啥輪到你;理財之前問自己,‘大師’憑啥選中你……”近日,新疆軍區某團文化活動中心,一場官兵自編自演的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短劇上演,“受害者”因為遭遇“殺豬盤”套路,在環環相扣的“指令”中越陷越深。臺下官兵一邊觀看一邊反思,自己能否在誘惑面前保持清醒,是否具備一定的防范鑒別能力。
“強化日常教育提醒,曾讓我避免落入電信網絡詐騙陷阱。”觀看短劇,某連戰士小劉感觸很深。
此前,小劉對一款球鞋心儀已久,可由于價格較高,一直沒舍得購買。前不久,小劉在某短視頻平臺看到這款球鞋正在低價銷售,立刻與客服確認球鞋款式、碼數,準備付款購買。付款前,對方告知他,因為是特價商品,不能在官方平臺交易,要求他在第三方平臺付款。小劉察覺到其中有異常,果斷關閉了客服對話。
“電信網絡詐騙具有很強的誘導性,缺乏警惕就很容易落入陷阱。”該團有關部門領導介紹,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段會隨著社會生活發展不斷更新,個別官兵因社會經驗不足,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最終因貪圖小利或心存僥幸落入圈套受騙。
“提升安全意識是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根本手段。”該團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定期開展專題宣講活動,結合單位實際組織官兵進行情景式授課,還原不法分子通過利益誘導實施詐騙的手段方式,幫助官兵認清各類新型騙局。學習教育時,他們還經常邀請駐地相關部門專家走進軍營,分享典型案例,增強官兵風險規避意識。
前不久,某連戰士小黃在某網絡平臺下單購買食品,沒多久便接到自稱“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稱這批食品存在質量問題,請小黃自行退款,并承諾給他一定的賠償。“工作人員”向他發送不明鏈接短信,要求填寫銀行卡號、驗證碼等信息。小黃馬上警覺起來,關閉了對話。隨后,他與某平臺和快遞公司核實情況,確認訂單狀態正常后,立刻使用反詐軟件進行舉報備案,并將對方聯系方式標記為“詐騙電話”。
提醒 保護個人信息
“免費”資源代價高
■付善柱 ?錢曉虎
“本想豐富官兵文化生活,卻險些造成個人信息泄露,成為有害信息的‘幫手’……”前段時間,想到自己的那段經歷,第82集團軍某旅戰士小田深有感觸。
小田是連隊的電影放映員。有段時間,他想讓戰友們看到最新上映的精彩電影,于是在網上尋找各類免費電影網站,準備以手機投屏的方式進行放映。他向指導員說出這一想法后,指導員立刻提醒他,這些所謂的“免費資源”,有可能是不法分子精心設計偽裝的網絡陷阱。“他們打著‘免費’的旗號,吸引用戶點擊觀看。而這些網站往往通過植入木馬病毒等方式,盜取、騙取、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給用戶造成經濟損失,導致用戶信息泄露。”聽完指導員的提醒,小田立刻打消了念頭,并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
某連劉班長也曾受到信息泄露的困擾。劉班長此前為裝修新房,在某應用軟件進行注冊,方便了解裝修設計風格和裝飾材料。結果,那段時間,劉班長時常收到租房售房、貸款裝修等廣告電話,令他不勝其煩。
記者調研了解到,有的官兵對個人基本情況、銀行賬戶、網購賬號等信息警惕性不夠、敏感性不強,或是在社交平臺暴露個人信息,或是為圖方便將證件信息存儲在手機里,或是將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告知他人,這些行為都會給個人信息泄露埋下隱患。
“個人信息泄露,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該旅領導介紹,個人用網行為可能被網絡實時監控,留下使用痕跡。“官兵若缺乏防范意識,必然帶來問題隱患。”在開展網絡安全教育過程中,該旅組織官兵學習相關知識,嚴格規范個人用網行為,引導官兵安全用網提升防范能力。同時,持續完善軍地協作機制,加強與地方相關部門溝通,定期篩查清理網上涉軍敏感信息。
“因點擊不明鏈接導致信息泄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看著連隊電子屏上滾動播放的個人信息安全警示教育片,小田告訴身邊戰友:“所謂的‘免費’可能讓人付出更大代價。”這段時間,小田和戰友整理出一份實用的“網絡安全避坑指南”,列舉安全用網注意事項和涉法維權流程,幫助大家養成安全用網、文明上網的良好習慣。
提醒 規范網絡社交
“熟人”未必懷好意
■肖 ?遙 ?夏 ?禹
前不久,第81集團軍某旅某連開展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專題教育,戰士小劉走上講臺,講述了自己因為輕信網友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遭遇,提醒戰友們交友要謹慎,切莫落入網絡陷阱。
入伍前,小劉通過網絡游戲認識了一名網友。入伍后由于玩游戲時間少,和這名網友也很少再聯系。有一天,對方卻突然找到他,稱有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項目,投入資金后每周能獲得返利。對方表示想邀請小劉一同入伙,“你只用提供本金就行,本金越多,返利就越多”。
起初,小劉并未輕信。但面對對方的再三勸說,加上以前經常互動聊天,他自認為對這名網友“知根知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小劉給對方轉去了一些錢款。
“投資”之初,網友每周會給小劉一些“返利”。小劉覺得嘗到了甜頭,于是向戰友分享自己的經歷,并表示準備增加投資金額。指導員了解情況后,立即提醒小劉:“這是典型的‘釣魚’式詐騙套路,前期利用熟人身份引人上鉤,而小金額返利只是為了放長線釣大魚。當你投入更多資金后,對方就會失聯……”在指導員督導下,小劉嘗試要回投資金卻遭到對方各種理由的拒絕。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后,他立即停止“投資”并及時報警。
“通過熟人身份進行引誘,更容易讓人放松警惕,其手段更具有迷惑性。”講臺上,小劉如實講述自己在網絡社交中因過度信任對方,一步步放松警惕的教訓。之后,該連收集整理類似案例,通過課件展示等方式講授不法分子利用社交關系獲取信任、實施詐騙的常用手段。
課后,官兵對照所學內容展開自查自糾,利用班務會、排務會等時機進行討論辨析,不斷加深對網絡安全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教育效果。戰士小武說,有一次,家人在社交平臺結識了一名自稱“金融分析師”的網友,對方以“專業身份”誘導家人投資。家人準備轉賬時,公安機關反詐預警機制攔截了交易,最終沒有造成經濟損失。“網絡社交雖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屏幕背后的真實身份和意圖往往難以辨別。”交流中,官兵們表示,要時刻保持警惕,以謹慎態度對待網絡社交,讓電信網絡詐騙無機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