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執筆 于山 楊振華
什么是旅行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樂水樂山,有人在乎看風景的心情,有人借旅行慰藉心靈。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曾圈粉無數。
現在,旅行除了詩和遠方,還有藥膳和養生,“中醫藥+文旅”的風,正吹遍大江南北。
黃芪烏雞湯冒著熱氣,藥材的甘香與雞肉的醇厚在舌尖纏綿;老中醫一邊為游客號脈,一邊推薦當地獨有的草本養生茶。人們不再只拍照打卡,開始留意菜單上的“藥膳推薦”,打聽當地的妙手名醫。

各類藥膳。受訪者供圖
原來,最美的體驗不僅在眼里,也在一碗熱湯、一次推拿、一次針灸帶來的身心舒展里,古老的中醫藥也獲得全新活力。
傳統中醫藥與現代文旅,這是一次怎樣的相遇,又帶給彼此怎樣的改變?
可游可宿可療愈
中醫藥與文旅的緣分,本就刻在中華文明的基因里。李時珍踏遍千山著《本草綱目》,徐霞客旅途中以草藥自救,扁鵲等名醫游走各地懸壺濟世……
如今,“中醫藥+文旅”的旅途中,你可以有很多難忘體驗。
在明代針灸大師楊繼洲的故鄉——浙江衢州,古街中藏著一家“濟時醫館”,游客可以體驗傳統針灸的奇妙。在很多中醫藥旅游項目里,游客還可以親手制作艾草香囊、草藥拓印等文創產品。這種體驗,改變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式旅游的刻板印象。曾經藏在藥店的這些傳統國粹,讓文旅變得更有文化味、健康味。

市民在河北省中醫藥文化夜市體驗艾灸。據新華社
旅行中,我們可以探尋老祖宗留下的養生之道和中藥加工技藝。
在“千年中醫藥,潮起正當時——2025年河南省中醫藥文化市集”上,中醫藥專家為游客提供一對一的體質辨識、針對性的養生建議,搭配耳穴壓豆、中醫推拿等輕養生項目;在“四大藥都”之一的江西樟樹市,藥工展現了“白芍飛天”的刀工,一寸長的白芍被切成薄如蟬翼的藥片。
以中醫理療為特色的健康旅游,正逐漸成為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俄羅斯游客Vladimir最近熱衷于中醫體驗。他說:“感覺中醫非常神奇。”他在三亞旅行時,接觸了中醫藥,長久未愈的頸椎病經過三亞中醫專家的治療,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療效那么好”的“中醫藥+文旅”,對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又添了幾分新意義。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作為深度融合的新業態,近年來,“中醫藥+文旅”在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和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推動下,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中消協發布的《健康產業消費趨勢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大健康產業總收入規模達9萬億元,市場規模擴容迅速。
“中醫藥+文旅”不僅僅是多了一個旅游項目,增加了幾條旅游線路,更是對中國文化的尋根問祖。
今年,中國科協推出“科學文化中國行”,第一期就是浙江中醫藥之旅,4條路線代表尋根、尋跡、尋藥、尋寶4個主題,推薦了包括追溯中醫藥文化的深厚根源黃帝祠宇、“中藥鼻祖圣地”的桐君山,還有胡慶余堂、浙江中醫藥博物館等在內的8個浙江省中醫藥旅游景點。

黃帝祠宇。通訊員 許小鋒 攝
在這種文化溯源中,各地持續挖掘中醫藥的資源優勢,探索傳統中醫藥與現代文旅的融合之路,也為擺脫旅游同質化的困局提供思路。
寧波慈溪鳴鶴古鎮因“國藥首鎮”之稱而與眾不同。廿四間走馬樓國藥文化地標,上新精品民宿、中藥香囊小鋪等療愈空間,讓游客在古鎮的白墻黛瓦間,體驗一個“可游可宿可療愈”的新中式假日。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是寶貴的文旅資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葉樂安認為,文旅發展需突破同質化困局,真正的特色是和當地的優勢產業密切結合,根植于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并打造全場景IP,升級旅游體驗,形成錯位發展的優勢。
中醫藥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推動中醫藥產業與文旅產業的融合,不僅擴大中醫藥服務的覆蓋面,提升全民健康素養,還促進傳統旅游業向特色旅游、高附加值、可持續方向轉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藥鄉”的新打開方式
種出好藥材,賣出好價格,這是每一個藥材之鄉的樸素愿望。而一個個“藥鄉”正在探索的“中醫藥+”,為鄉村振興開辟出新的路徑。

磐安一望無垠的貝母地。通訊員 張響林 攝
浙江磐安是中國藥材之鄉,去年,中醫藥產業的規模首次突破了100億元,全縣的藥材的交易額超過了80億元,達到了近年來的新高。今年上半年,當地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全鏈產值69.7億元。
“增長的背后,大健康產業的貢獻功不可沒,也離不開中醫藥旅游的拉動,許多游客沖著磐安的中醫藥IP而來。”磐安縣中藥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張紅林說。不少旅行團的游客愿意在浙八味藥材城停留半天來購物、體驗,賣得最好的是黃精、鐵皮石斛、西洋參、枸杞等熱門茶飲的材料。

浙八味藥材城。受訪者供圖
藥膳是鄉村文旅的另一塊招牌。在磐安縣城邊,有一家名為“黃精小院”的民宿,老板是當地黃精古法“九蒸九曬”炮制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獻禮,他能用黃精做成10多道黃精菜。藥膳在磐安已發展10多年,目前已梳理出200多道具有磐安特色的傳統藥膳,“磐安藥膳”品牌在業內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如今,區域公共品牌“磐安小吃”,也借鑒藥膳的理念,推出養生小吃。
不僅僅是磐安,各地均立起了各具特色的“藥膳招牌”。在麗水景寧,風味獨特的畬族藥膳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重慶制定“巴渝一百零八道藥膳”目錄,打造“巴渝藥膳”品牌,舉辦食藥物質飲食文化宣傳活動和藥膳大賽,推動藥膳產業發展。在“四大藥都”中,河北安國推出了“安國藥膳”區域公共品牌,江西樟樹的藥膳還參與了央視《三餐四季》的錄制。
磐安江南藥鎮養生博覽館。受訪者供圖
中醫藥文化IP已成為一道風景線。湖北蘄春縣是李時珍的故鄉,當地以“李時珍”文化IP為核心,形成了全長30公里的康養精品旅游線,涵蓋中醫藥體驗、生態度假、非遺傳承等主題,游客可穿梭藥香氤氳的街巷,制作蘄艾香包、體驗古法艾灸。浙江衢江圍繞“針圣楊繼洲”打造“針圣故里”的品牌,在各中醫藥主題的景區內,張仲景、扁鵲、華佗等歷代名醫,成為不同的IP,繼續講述中醫藥的故事。
浙江中醫藥大學原黨委書記黃文秀是全國人大代表,一直關注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在他積極推動下,浙江中醫藥大學聯合全國中醫藥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團體、地方政府部門等50余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中醫藥助力鄉村振興聯盟”。他說:“通過發展‘中醫藥+文創’‘中醫藥+旅游’‘中醫藥+養老’‘中醫藥+食品’‘中醫藥+美容’等,有效擴大市場需求,帶動中藥材產業和鄉村發展。”
“中醫藥+”玩出新國潮
8月1日,在東陽橫店的醫學路上,一家名為“耐養森活”的草本茶飲店開張了,選用各類“藥食同源”的草藥制作奶茶,剛熬制出來的草本湯香味飄到街上,吸引來的年輕人排著長隊,拿著“國粹茶飲”打卡拍照……
當“中醫藥+”的玩法越來越多,各類“新國潮”正悄然崛起。

黃山市屯溪河街一家新中式茶飲店。據新華社
曾經藏在藥柜里的枸杞、茯苓、陳皮,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網紅養生茶。新的產品還在不斷出現,中藥面包、中藥冰淇淋、中藥咖啡等產品吸引了很多眼球。中醫藥的新國潮產品,將傳統中藥材的原料,與現代奶茶、咖啡等重新組合,代表了年輕群體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認同。
世界旅游聯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王昆欣指出,打造中醫藥的文化IP,跨界合作推出的各種沉浸式中醫藥體驗,正是為了吸引年輕人的興趣。而“中醫藥+文旅”的對象有需要尋求中醫醫治的病人,也有需要調養身體的亞健康人群,年輕人也有這個需求。
和大部分主打情懷的新國潮不同,中醫藥新國潮戳中年輕人的現實需求。浙江省中醫院推拿科曾做過統計,在2000人次的求醫者中,90%以上是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且上班族居多。
“久坐一族”尋求肩頸解脫,“熬夜一族”希望補氣養血,“肥胖一族”看到減肥良方。 理氣健脾、補脾養胃、調理體質等具有養生功能的傳統中醫藥,通過新國潮舒緩年輕人的日常痛點,讓 “情懷” 落地成 “有用的東西”。
90后的小汪剛剛參加工作,在辦公室里常備養生壺,熬夜的習慣讓她每天都沖泡菊花茶和決明子,這些茶可以緩解腫痛。年輕消費群體的涌現,讓新國潮生機勃勃。
烏梅湯。浙江省中醫院供圖
浙江省中醫院推出的烏梅湯茶飲引發年輕人搶購,一度讓服務器被擠爆,今年夏天,浙中醫上新了烏梅荷葉飲,同樣火爆。在“四大藥都”之一的亳州,僅中藥奶茶連鎖品牌“萬花田”的一款人參款招牌茶飲,去年的銷量就突破了15萬杯。
“近年來,中醫藥文化集市和中醫藥國貨‘潮品’在各地踴躍發展,形成熱潮,已成為我國大健康產業的新亮點。”黃文秀建議,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開發和轉化,培育文旅消費新增長點。
科技創新推動著這種開發和轉化。7月25日,在重慶沙坪壩火車站前廣場的中醫藥集市上,一臺AI舌診設備吸引了不少人排隊參與。對著攝像頭,伸舌,“滴”一聲后,一份報告已生成,顯示為“脾虛質”。這套結合圖像識別與中醫體質辨識的智能設備,能根據舌象圖像和用戶自填問卷,智能判斷九種體質類別,并給出飲食、作息、運動建議。
中醫藥文化和科技的結合,也涌現越來越多的應用。在今年文博會上,數字屏風上動態演繹《本草綱目》藥材圖譜,戴上AR眼睛,讓觀眾穿越千年,與“藥圣”李時珍共探草木奧秘。
“中醫藥+”的形式和內涵仍在不斷探索中,背著行囊的游客,正在尋找更多療愈身心的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