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從表面上看,2025年似乎是加密貨幣的豐收之年:比特幣價格創下新高,對加密貨幣持支持立場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且其家族也積極涉足加密領域,還有一項廣受期待的關鍵立法即將在國會通過。
但若深入觀察比特幣強勁漲勢背后的真實圖景,就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市場現狀——那些曾被吹捧為比特幣“挑戰者”的所謂“山寨幣”正經歷嚴重下滑,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00億美元的市值蒸發。
這反映出一種更廣泛的市場蕭條,迫使加密行業的一部分開始面對“生死存亡”的問題。加密貨幣投資者最初的愿景是一個由多種代幣競爭資金、提供多樣化應用場景的生態體系。但如今,隨著比特幣稱霸市場,這一愿景正讓位于一種預測——大部分加密貨幣將變為數字廢墟。
Zodia Markets聯合創始人Nick Philpott表示:“我坦率地說,我認為它們(山寨幣)就要死了。它們將慢慢凋零。從技術角度看,這些代幣中的很多最終將只是永遠躺在鏈上積灰。”

根據CoinMarketCap數據,今年以來比特幣在整個加密市場的市值占比上升了9個百分點,至64%,為自2021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彼時的加密市場尚未受到嚴格監管,加密借貸蓬勃發展但缺乏保障機制,而NFT也剛剛興起。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寨幣正在衰落。一個追蹤市值前100名數字資產中后半部分的MarketVector指數,在特朗普于2024年11月5日贏得大選后曾上漲了一倍多,但隨后全數回吐漲幅,2025年至今已下跌約50%。
隨著投資者將大部分資金投向比特幣,其他幣種逐漸被邊緣化。即便是市值排名第二的以太坊,即使因現貨ETF帶來部分資金流入而出現反彈,目前仍比歷史高點低約50%。Wintermute場外交易員Jake Ostrovskis表示:“歷史上比特幣先上漲,隨后漲勢會傳導到山寨幣上,但這一輪周期中我們還沒看到這種情況。”
加密行業對“集體滅絕”并不陌生。2022年加密市場崩盤期間,算法TerraUSD崩潰以及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的爆雷,導致數百個項目夭折。如今仍有成千上萬種代幣留存在各自區塊鏈上,但幾乎沒有任何活動,行業內稱之為“幽靈鏈”。
然而,這一次的不同之處在于,加密行業正逐步成為一個受監管、由機構主導的市場,而穩定幣似乎是唯一真正有希望實現支付職能的代幣,因為它們消除了價格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僅在過去一年中,穩定幣的市場價值就增長了470億美元。一些全球最大的銀行也開始進軍該領域。此外,有報道指出,(AMZN.US)正在研究推出自有穩定幣的可能性。
這也迫使山寨幣項目尋求新的定位方式,以吸引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Kindred Ventures風險投資公司管理合伙人Kanyi Maqubela表示:“我曾和一些項目聊過,他們正在考慮合并基金會,將治理權交給其他項目社區,比如說‘我們現在可以在另一個山寨幣社區的治理下運行’。”
機構行為的變化也體現出趨勢轉變。繼Michael Saylor的Strategy(MSTR.US)持續增持比特幣后,一批新的比特幣積累者相繼出現。4月,與Cantor Fitzgerald LP關聯的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與Tether Holdings SA和合作,成立了Twenty One Capital Inc.,啟動資金為近40億美元的比特幣。特朗普家族也涉足比特幣,并通過(DJT.US)籌集了23億美元,用于建立比特幣儲備。雖然近期也出現了用于積累像以太坊、Solana和幣安幣這類山寨幣的類似投資載體,但其規模要小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山寨幣都在下跌。一些與活躍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協議相關的代幣表現亮眼,如Maker和Hyperliquid今年已取得大幅上漲。
Arca數字資產投資公司首席投資官Jeff Dorman表示:“市場中確實有一部分正在表現得非常出色,通常是那些擁有真實業務、真實營收,并將收入用于回購代幣的公司。”
對監管前景的樂觀預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可能批準以Solana等代幣為支持的ETF,這將帶來更廣泛的采用。另一個潛在催化劑是《數字資產市場明晰法法案》(Digital Asset Market Clarity Act,俗稱加密市場結構法案)。該法案旨在為加密市場提供全面監管框架,包括明確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與SEC之間的監管職責分工。
Offchain Labs高管Ira Auerbach表示:“《明晰法案》對山寨幣的意義,可能如ETF之于比特幣和以太坊——它提供了釋放機構資本的監管合法性。”但他指出,最終問題仍歸結于實用性。他將比特幣比作黃金,以太坊比作銅——比特幣具有有限總量,而以太坊的區塊鏈則支撐著加密行業的大部分功能。相比之下,大多數山寨幣則陷入了一種模糊地帶,許多只是靠大話支撐,缺乏實際應用。
他表示:“我認為很多山寨幣最終會歸零,因為它們純粹是由投機驅動,并沒有像比特幣那樣的模仿價值,也沒能像以太坊那樣在實用性上實現真正的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