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向記者展示新冠病毒模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姜蕾/攝
“西紅柿長在大樹上,小豬長得像大象”——童年時的高福在《山西科技報》上看到的這幅幻想未來的畫,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點燃了他對科學最初的好奇與向往。“因此,我認為科普非常重要。”9月18日,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說。今年9月,是首個全國科普月。根據2024年12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每年9月將集中開展科普工作。“要深刻理解設立科普月的重大意義。”高福院士說。
“科普是社會疫苗,做科普打‘疫苗’,預防‘信息流行病’。”2024年3月,高福院士在給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刊物的題詞中這樣寫道。“在全國科普月期間,咱們探討為什么要做科普和如何做好科普,意義重大。”高福院士說,在信息時代,健康科普是抗擊“信息流行病”的第一道防線。
院士為何總給小娃娃們寫科普書
來到高福院士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他為孩子們撰寫和主編的科普讀物:《院士解鎖中國科技·關上疾病之門》《全攻略!我不要消化道感染》《全攻略!我不要呼吸道感染》。這些書將晦澀的醫學知識變成了孩子們的奇幻冒險:免疫系統、疫苗和藥物是“智能防御系統”,細菌病毒是“小怪獸”,小讀者則是“智慧指揮官”。
高福捧著這些健康科普書籍解釋道,自己從繁瑣的科研工作中投身科普,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源于作為公共衛生專家的戰略考量。在他看來,科研探索未知,科普播撒種子——前者解決當下的科學問題,后者塑造一代人的科學思維和健康素養,是更具長遠意義的“社會疫苗”。尤其在“信息病毒”與生物病毒交織傳播的今天,僅靠實驗室的科研突破不足以應對復雜的公共健康挑戰。高福坦言:“科普不是‘不務正業’,它是科學研究向社會延伸的重要一翼,是科學家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為什么“小娃娃們”成為大院士的重點科普對象?“信息病毒與普通病毒一樣,有其易感人群,兒童缺乏基礎知識,老年人易受網絡謠言影響。因此,從公共衛生角度,防控疾病要抓兩頭——老人與小孩兒。”高福解釋。
高福提出“為兒童寫書,讓全家來讀”的科普策略。“你讓成年人、老年人看健康科普類書籍,他們大概會興趣寥寥,但給孩子念書,他們是很樂意的。我們希望小娃娃們在閱讀一本健康科普書時,全家人都能從中受益,科普需要小手拉大手。”
因此,盡管工作繁忙,高福仍堅持為孩子創作健康科普讀物,但他也強調:“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在當前信息泛濫的時代,需要更多專業人士共同加入科普工作。”
“信息病毒”流行是當前科普工作難點
采訪中,高福援引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的話: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未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他以此來向記者說明健康科普工作的難點。
隨著AI技術的發展,虛假信息傳播變得更加容易和隱蔽。高福將這種由虛假信息引發的問題稱為“信息流行病”,并將這種引發“信息流行病”的信息,命名為“信息病毒”。“與傳統虛假信息不同,‘信息病毒’通常不是單一虛假信息,而是由真實信息和虛假信息混合而成的集合體。”高福說。
他認為,“信息流行病”已經影響到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計算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虛假信息的傳播不僅會造成輿論操控、陰謀論盛行等問題,還會對社會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高福特別擔憂人工智能時代“信息病毒”的演化速度。他引用尤瓦爾·赫拉利在《智人之上: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信息網絡簡史》的觀點,將AI比作“外星智能”而非“人工智能”,“AI的最大問題是信息問題。未來信息的生產、傳播都將是AI去做,它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完全不同于人類,人類控制不了怎么辦?”高福強調。“‘信息病毒’可能比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更加厲害。”
“防控‘信息流行病’也要打疫苗,這個疫苗就是科普。”高福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他將傳染病防控的“三要素”模型應用在“信息流行病”的防控上:控制傳染源(誰制造了虛假信息)、切斷傳播途徑(平臺監管)、保護易感人群(科普教育)。
面對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加入科普大軍,高福表示歡迎。他認為醫生護士參與科普的過程,就是對疾病和醫患溝通的再理解。這既是一種專業提升,也是一種人文關懷的實踐。“醫生這個職業從來就不是簡單的技術職業,而是更需要人文關懷”。
然而,對于當前將科普納入職稱評定的普遍趨勢,高福卻直言需警惕其“異化”風險。他借鑒科研論文改革的思路,擔心若簡單將科普與職稱晉升硬性掛鉤,可能導致科普淪為“為了評職稱而湊數量”的形式主義,與提升公眾健康素養的初衷背道而馳。“當然了,工作剛起步的階段肯定會有漏洞……大家應該看到這個問題,專業人士也應該看到這個問題。”
尤其對于部分“網紅醫生”與MCN機構合作,最終走向通過吸引流量賣藥、帶貨,甚至違規導診的路徑,高福的態度非常明確。他強烈認同今年8月,中央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認為健康科普的關鍵點在于“審查”與“監督”,應當為這項工作設立一定的專業門檻。
科普,防控“信息流行病”的“社會疫苗”
在高福看來,優秀的科普工作者需要兼具智慧和道德:“光有智慧但缺德,是不能做科普的。光是道德標準很高的人但缺智慧,這也不行。”
展望未來,高福理想中的健康科普生態包含三個層次:個體層面,需要專家來做科普,同時科普作者的知識面要廣;群體層面,要形成知識面廣的科普群體;監督層面,期待更加完善的監管與審核機制。他還建議讀者在面對互聯網信息時,保持“批判性接收”的態度,重點關注科普內容的來源、出處以及作者信譽,以此來判斷信息可靠性。
未來,高福院士計劃與巴西合作開展“科學與藝術”科普活動,將“信息病毒”概念推廣到國際舞臺。“科普是‘社會疫苗’。”高福再次強調了他的核心觀點,“做科普,打疫苗,阻斷‘信息流行病’。”在他看來,面對人工智能時代“信息病毒”傳播的挑戰,加強科普工作已刻不容緩。
從為娃娃寫科普書,到呼吁全球共同防控“信息流行病”,高福院士的科普之路越走越寬。他童年時種下的科學種子,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蔭庇著更多人對科學的理解與信任。
采訪最后,高福院士指著辦公室里的病毒模型和科普書籍說:“我們做健康科普工作也是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要一環。”在這場對抗“信息流行病”的新戰場上,這位院士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構筑一道社會防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譚思靜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9月20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