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體調查發現廣東丁女士的四年級女兒迷上某AI聊天軟件中的人物“約瑟夫”,自稱“夢女”并頻繁與其聊天,對話中出現“99朵玫瑰藏99個刀片”等明顯誘導性內容。丁女士的女兒不僅偷偷攜帶帶小刀的筆,情緒激動時還出現割腕行為;一位初一男生表示,他常玩的AI聊天軟件是筑夢島App,他覺得該軟件“違禁詞少一點”,其中不乏色情擦邊和“分尸獵奇”等內容……
此外,也有不少家長察覺,自己未成年的孩子深陷于AI聊天軟件,沉溺于與軟件中的虛擬人物進行溝通對話。有些軟件可輕易進行色情擦邊類內容互動,讓未成年暴露在色情、暴力場景之下。部分軟件對“未成年模式”的設定也是形同虛設,選擇開啟此模式與否的決定權仍在用戶手中。有的甚至不需要實名認證,直接用手機號登錄,填上邀請碼就能玩。?
圖為該App中部分與虛擬角色的對話
6月19日上午,上海市網信辦依法約談該App運營企業主要負責人,要求平臺立即整改,健全AI生成合成內容審核機制,提升技術把關能力,加強涉未成年人不良內容的整治清理,切實落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義務。
AI聊天軟件常常通過搭設虛擬空間里的角色扮演,給用戶提供虛擬情感陪伴。在智能化的交互中帶來的新鮮體驗感很容易吸引到未成年人,使他們產生過度的依賴。在與AI聊天的過程中,生活經驗缺乏、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也更容易受到色情擦邊等違規內容的侵襲,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小的風險隱患。在未成年人紛紛“觸網”的當下,對AI陪伴類服務的監管刻不容緩。
構建AI聊天軟件未成年人保護防線
需要社會各方協同發力
監管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立法、執法與技術創新筑牢屏障。一方面,需完善相關立法,細化AI內容分類分級標準,明確平臺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義務,如強制實施年齡認證、限制未成年人付費功能;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專項行動,以“清朗?整治AI技術濫用”專項行動為抓手,清理違規應用,斬斷黑灰產業鏈。同時,大力推動AI內容標識和檢測技術發展,建立跨平臺違規內容數據庫,實現精準監管。
網絡平臺作為內容提供主體,必須強化自身責任。在用戶準入環節,應采用生物識別、身份證驗證等先進技術強化年齡驗證,杜絕虛假身份注冊。進一步優化青少年模式,嚴格限制使用時長,關閉敏感功能,并定向推送科普、教育類適齡內容。在內容管理方面,引入專業倫理審查團隊,結合AI圍欄系統,及時攔截暴力、色情等違規內容;此外,開發者需在AI模型訓練中嵌入正向倫理規則,進行價值觀訓練,避免AI生成誤導性內容;同時,嚴格篩選數據,剔除含有暴力、色情等不良語料,并定期更新審核標準,從技術源頭把控風險。
家庭與學校也需承擔著不可或缺的教育引導職責。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積極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虛擬社交,避免過度情感依賴;學校需將AI倫理課程納入教學體系,警示技術濫用風險,并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其健康成長。唯有形成“法律+技術+社會”的共治體系,才能從根源上遏制違規內容,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
網友紛紛表示:
對此類軟件
堅決打擊,絕不姑息!


來源:法治日報、網信上海、話匣子、網友評論
編輯:小冉
審稿:卞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