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本次政治局會議召開時間節點及戰略定位意義尤其引人關注。從時間看,正值“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與“十五五”規劃制定的關鍵銜接期,同時也是距離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十年中期評估節點。
在此背景下,會議的工作布置更加耐人尋味,尤其是一些重點工作和新提法。如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增強國內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企業家要勇立潮頭,以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競爭主動等表述是首次出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而其中,“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 “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等,都明確指向了近期的熱詞“反內卷”。
2024 年 7 月,“反內卷” 成為中國政策重點。從去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到2024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相關舉措不斷落實落細,在反“內卷”上動真格。5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將從創新驅動、行業自律等四個方面系統整治當前多個重點產業中出現的“內卷式競爭”問題。7月1日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內卷”是整治重點,會議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政策部署指明方向。在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部分,明確六大工作方針,其中首要方針為,“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進一步明確后續“反內卷”政策路徑。《反不正當競爭法》亦將于今年10月15日執行。圍繞“如何破內卷”,更多新討論與新動作正在涌現。
這意味著,“反內卷”不僅其來有自,已經有一系列部署,而且成為當前及接續的重點工作,在深化改革和未來規劃中,都具有其重要性。
如何定義惡性內卷?過度與無效
據說,“內卷”的“熱門”首先出現在一些知名高校,名校學霸們間流傳著一些不分晝夜不分場合不假思索堅定不移進行學習的“模范帶頭”照,有的人床邊就是文山書海,有的人騎著自行車還不忘讀書,最終,“邊騎車邊用電腦寫論文”的“清華卷王”成為公認的“贏家”,甚至被制作成表情包流傳于世、風靡一時。
但如今,“內卷”幾乎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內卷”在社會的普及程度,以及大家感觸的深度,都是相當有基礎的。大學生“卷”憑證,小學生“卷”才藝。人人都覺得‘我必須卷’,而且很焦慮地“卷”,“卷”出來的結果到底是不是我想達到的,甚至都不清楚了。有的人卷學習,有的人卷工作,有的人卷企業,有的人卷產業,有的人問,怎么叫“內卷”?
要定義惡性“內卷”,兩大特征或為“過度”與“無效”。所謂過度,即過載、過份、過線。輕的惡性“內卷”肯定“過載”,學生學習從十點睡覺到十二點到夜里兩點,身體過載,打工人從節假日到雙休日到天天加班,時間過載,企業產業產品價格一再降低,價值承受過載。于是中度的“過份”必然產生。迷迷糊糊馬馬虎虎偷工減料粗制濫造,以彌補過載。繼續拖延,必然會到重度的“過線”,生產安全事故、產品質量不合格等,或踩踏法律法規紅線,危及消費者和上下游乃至整個產業與社會受害。
同時,又是無效的。沒有效率也沒有效益,人不再給社會創新更多新價值,是為無效率,社會不再給個體更優的價格,是為無效益。多熬的夜、多加的班、多讓的利,都成了社會和自己共同的重擔,不產生新的價值,還將本來正常應有的價格空間給消耗殆盡。
內卷化曾用來解釋社會衰敗
“內卷化”一詞來源于拉丁語involutum,原意是“轉或卷起來”。康德區分了“演化”和“內卷化”。戈登威澤用它來表述這樣一類文化模式,即當達到某種形態以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使自己轉變到新的形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1963年,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在《農業內卷化》一書中運用了“內卷化”概念來描述印尼爪哇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將這一概念引入到農業經濟領域,并提出“農業內卷化”。格爾茨的內卷化概念可以概括為,“一個系統在外部擴張受到約束的條件下內部的精細化發展過程”。此后,“內卷化”概念也被應用于中國研究中。
有些學者從“內卷化”角度來分析明清時代的中國社會,以解釋為何中國發達成熟的農業經濟沒有孕育出工業革命,而歐洲的低地國家和英國創造了工業革命的奇跡,具有相當的理論解釋力。
在上世紀20年代的相關研究中,基于“內卷化”理論,有人提出基層治理的“經紀模式”,非常具有啟發性意義。“經紀模式”強調,鄉村干部居于國家與鄉村社會之間,在完成國家治理目標的同時,也借此實現自身利益目標。在華北農村的研究發現,受西方入侵等多方面影響,國家竭盡全力加強對鄉村社會的控制,尤其是從鄉村社會汲取財源用于政治現代化建設,然而,國家在基層進行權力擴張,卻缺乏相應的官僚化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征稅和地方治安等方面只能啟用吏役作為代理,強力管制和能力低下加成,形成了非常畸形的國家政權“內卷化”困境,一幫黑社會性質的貪腐吏治出現,對上中飽私囊、對下敲詐勒索。基層政權進一步受到腐蝕,從而最終對國家政權穩定造成威脅。
競爭是對的,但不能缺乏議價能力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科技創新實力不斷提升,“內卷”究竟來自何處呢?
不找到真問題,就不能解決真問題。
有人說,是一部分企業的欺行霸市、壟斷市場和價格。有人說,是一些企業缺乏創新能力,靠低價生存,拉低了整體市場質量和價格水平。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就是喜歡“卷”。
中國人喜歡“卷”嗎?如果說激烈的競爭就是“卷”,那么中國人的確并不抗拒、還很努力。但這也不是中國人的問題,而且是優點。從地區發展看,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韓等國和地區也相當“卷”,從歷史沿革看,歐美高速發展時期也非常“卷”。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高速的經濟發展、幸福的美好生活,都是十幾億人在全球激烈競爭中腳踏實地干出來的。這種“卷”,是正當競爭,不是過剩輸出,恰恰是市場化的競爭結果。中國人不必為此自責,也堅決不接受自己無法建立產能的國家和地區的指責。
但必須看到,中國在經濟不斷發展升級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需要解決。
首先,“內卷”是一種惡性競爭和缺乏議價能力的體現。通常而言,大眾會以為價格低是件好事,說明更便宜。然而,消費者事實上多少也是市場上的供給方,如果市場開始缺乏普遍性的議價能力,企業收入下降、勞動者工資下降,會形成螺旋形下降緊縮。“內卷”如果基于市場普遍缺乏議價能力,需要的不是只對個別企業和產業進行整治,而是要加大宏觀政策促進力度,提升市場需求和提振預期,使市場消費能力、消費愿望都提高,市場流動性提升,促使整體價格和經濟發展都進入溫和通脹的良性循環。
需要轉型升級的不僅是企業,還有政策制定者
造成內卷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供需對接不暢,導致定價扭曲的現象。
許多企業抱怨行業價格過低,一些企業低價傾銷,導致整個行業失去活力和競爭力。這種抱怨相當普遍,也相當有趣。因為,通常我們會認為“內卷”和“低價”是龍頭企業壟斷價格造成的。但低價傾銷又通常是實力能力相對較弱的企業會操作的。試想,如果龍頭企業能壟斷行業價格,何不將價格抬高獲取超額利潤呢?
所以,其中最關鍵的恐怕還是機制扭曲問題。充分市場化交易時,價格能夠充分體現供需關系,低價傾銷能夠暫時存在,不可能有持續性,惡性內卷導致的低利潤即無效益肯定會將這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出清,從而重新恢復正常交易和價格水平。但有些行業的有些企業,長期“僵而不死”,背后其實有深刻原因,包括一些地方對本地一些企業的支持、補貼等,致使一些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非但沒有消亡,反而變得“大而不能倒”,嚴重干擾了市場秩序。
另一個重要問題,則是因為創新能力不能很好定價。
一方面大家抱怨低價內卷導致沒有利潤再去進行研發投入,以致于阻礙了創新。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是一個一體兩面的惡性循環,即內卷本身也是因為創新不足,只能卷價格。而創新不足作為“因”的時候,有著更加深刻的創新環境和動力不足的宏觀問題。
這個問題反映的是當前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關鍵問題。即中國在短短四十多年的高速發展過程中,已經到了創新升級的新階段,在許多領域,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和人才爆發。與此同時,一些部門和地方的轉型意識恐怕還沒有跟上。在構建營商環境時,服務意識還不強,對于企業的認知還停留在僅僅規模效應上,在知識產權保護、產學研用路徑打通的機制上推動不足,與當前科技發展的現狀和需求差距加大。
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或補貼支持上,往往有規模保護過度的嫌疑,但在專利、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上意識不足。最后看起來保護了整個的工業規模,其實犧牲了整體產業的未來。
因此,需要的不僅是企業本身,而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們的產業與宏觀經濟和治理理念都要轉型升級。
“反內卷”背后是系統性改革
事實上,中央對“內卷”已經有深刻的認識,在積極推進 “反內卷”背后,是系統性地、有前瞻性地在進行改革的深化和轉型升級的推動。
此次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需“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當前,從國內看,經濟運行雖穩中有進,但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仍需破解。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中美科技競爭持續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部不確定性顯著增加。提振內需和促進科技創新已經是重要方向。
“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可以更好為市場化理順機制、解決落后產能和企業出清問題,而“增強國內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等則為科創型企業融資等進一步創造更好環境,才能更好鼓勵“企業家要勇立潮頭,以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競爭主動”。
會議明確,10月召開二十屆四中全會。二十屆三中全會已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方向,改革部署也將細化為“十五五”規劃的具體舉措,此次會議也是在確保改革與發展的系統性銜接。四中全會將聚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并延續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
這一時間窗口的選擇,體現了對中長期發展戰略的系統謀劃,這既是政策預演,通過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工作,為“十五五”規劃的政策框架提供實踐檢驗,為規劃中的宏觀調控思路定調。也是共識凝聚,“十五五”時期被定位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規劃將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突出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核心目標。而“反內卷”這個“小命題”,正在此時成為了背后這些宏大命題的一個“題眼”。■
文章來源于“FT中文網”
責任編輯:劉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