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北京、石家莊、廣州、鄭州、長沙、保定六城紛紛出臺了加碼住宅限購、限貸的措施。就在“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前后,全國17個城市20天內密集出臺了樓市調控新政。這是自去年10月左右以來,又一輪限購、限貸風暴。
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19日在北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時也再次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分類指導,因城施策,重點消化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的過量庫存。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上述論壇的主旨演講中表示,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今年將重點在五方面下功夫,房地產是其中之一,“要堅持因城因地去庫存,按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分類調控因城施策,控制信貸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業。”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伴隨購房需求的減少、交易量的回落,春節后有所抬頭的房價也將再次企穩,前期房價漲幅過快、總價較高、戶型較大的房源有望率先降價。
長沙住房公積金出新政
今日(3月20日),長沙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網站發布《長沙市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關于調整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政策的通知》,包括提高購買首套房個人住房組合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提高購買二套房住房公積金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等。
20天17城
多地加碼樓市調控
本輪調控政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城市就是北京。上周五,北京的多個主管部門聯合發布房地產調控新政,實施“認房又認貸”,并且將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60%。
而在同一天,廣州、石家莊、鄭州也相繼發布新政,對原有的限購政策進一步提升要求。
而緊隨其后,3月18日,長沙市也宣布加碼限購,暫停對區域內已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家庭出售新建商品住房。
19號,河北省保定市,又發布新的調控政策,暫停向擁有主城區3套及以上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出售主城區新建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同時,暫停向擁有主城區1套及以上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出售主城區新建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
2月三線城市一手房領漲!
一線城市二手房繼續升溫
3月以來各地的限購政策正在加速出臺。那剛剛過去的二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走勢又如何呢?也是在上個周末,國家統計局就發布了最新的數據!
在新建商品住宅也就是一手房市場,三線城市平均環比漲幅達到0.4%,二線城市平均環比漲幅為0.3%,一線城市僅為0.1%,呈現逐級遞減態勢。
分城市看,三亞以1.3%的環比漲幅位居70城市之首,西安、重慶漲幅在1%左右,(1.1% 1.0%的環比漲幅),大部分三線城市房價環比漲幅在0.3%到0.9%之間。
而一線城市中,廣州環比上漲幅度最高,上海由負轉正(上漲0.2%),北京降幅收窄(下降0.1%,),只有深圳繼續下行,成為70大中城市中環比降幅最大的城市(環比下降0.6%)。
與一手房市場趨勢相反的是,部分一線城市在二手房市場持續走強,以北京為例,新建商品住宅房價處于負增長區間,但二手房房價卻持續走高,2月環比漲幅達到1.3%,比一月環比漲幅擴大0.5個百分點,而廣州的二手房環比漲幅更是達到2.7%。
業內人士表示,北京等一線城市目前屬于存量房時代, 二手房占據位置、數量、環境等多種優勢,因此更能反映房價的基本走勢。
專家:住房供需存在區域性差異
應因城施策
隨著限購的加碼,樓市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就在剛剛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這也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和經濟學者們普遍認為,目前的限購政策出臺正當其時,將會有效的抑制房價的再度高企,但后期一些配套的長效機制也應陸續出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陳昌盛:我們現在是一線城市土地供給相對緊張,但是資金和人口正在向一線城市聚集,三四線城市土地供給相對寬裕,但是人口和整個資金都在撤離,相對來說三四線城市是流出的,所以我們現在之所以強調因城施策的措施,其實是要給地方一些房地產的調控權,特別是三四線城市。
專家認為,房地產不僅僅是房價的問題,它關系到立法、稅收、財政等許多領域,政府應該拿出更多的長效措施來,用體質機制去解決樓市調控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所長 王微:政府在房地產市場里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要建立好,讓市場有序運行的制度,比如說房地產市場的交易制度,比如說住房融資的制度,另外就是說要有立法, 包括像剛才提到的租賃法,現在我們國家房地產市場里的立法,是比較少的。
如何遏制巨額增量資金的宣泄?
齊魯資管的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篇名為《看得見底牌的博弈》中提到:
通過觀察201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就會發現要控制熱錢規模何等之難:2015年末,中國外匯占款余額為24.87萬億元,至2016年末只有21.94萬億元,一年內減少近3萬億,但2016年的M2增速依然維持是11.3%,即如果外匯占款不減少,則去年的M2應該達到13.4%。盡管從表面看,商業銀行的新增信貸為12.65萬億,但通過購買財政部和地方政府債券大約6萬億,通過同業義務增加資產近7萬億,使得2016年的商業銀行國內資產增加了25萬億,故投放給市場的資金總量超乎想象。如此大的資金投放,加上原本已經是巨無霸的社會資金,成為國內持續資產荒的重要原因。
由于存量資金大部分都已經配置在資產上了,由此形成了資產泡沫,而當前政策的底牌又是穩增長和防風險,即政策的底線是不去刺破泡沫,而只是抑制泡沫,這就到了泡沫不斷疊加。從過去近20年的房價走勢看,每逢房地產政策收緊,房價漲幅趨緩或微跌時,都是買入的好時機,且幾乎每隔三年就是一個買房的好時機,如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這就使得每年居民部門新增的資金大部分會去配置房地產,房地產作為居民家庭最大比例的配置資產,延續了那么多年只漲不跌的神話,且本身又存在剛需和改善型需求。
相比之下,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配置需求相對弱些,因為預期收益率是不變的,這些年來回報率不斷下降,也導致了銀行和信托理財產品規模增速的下降。資產配置需求最弱的還是二級市場的權益類產品(遠不如PE、VC等的投資回報率高),在過去27年中,累計漲幅都遠低于樓市和債市,這兩年來表現更差。
正是因為樓市長期演繹著財富效應,使得今年居民家庭的增量資金依然會青睞樓市。為了抑制這些增量資金對樓市的宣泄,這兩天北京、廣州等地又出臺了更嚴厲的限購增速,這說明,即便沒有房產稅,抑制房價上漲的政策手段還是有的,只是再嚴厲的政策還得有度,即不要刺破泡沫——這一底牌卻成為熱錢始終不愿離開樓市的最大因素。
除了樓市存在泡沫,其他市場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泡沫,之所以那么多所謂的理財產品能夠獲得較高的預期回報率,是因為其收益都是建立了泡沫不破的基礎上,一旦泡沫破滅,所謂合理估值的假設就不復存在,有多少產品的價格還能保持堅挺呢?所以,對各類資產以及匯率等管制強化已經成為迫不得已的選擇,但卻不能成為永久的選擇。
不過,底牌既然已經看見了,而且不會突然抽走,那么,2017年的各大類資產的投資風險應該都不大:跌多了,政策會放松,反彈可期;漲多了,政策會收緊,要注意回落風險。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不破的泡沫,中短期的維穩將導致長期風險的累積,這已經成為我們未來不得不去對付的高難度牌局。
那么,對于限購新政和未來走向等,聽聽市場人士和專家怎么說:
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著名財稅專家賈康:現在買不買房?該出手時就出手!
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的特征就是中心區要不斷擴大,隨著中心區擴大,越來越多的人轉到城鎮來定居,未來幾十年里邊有4億人從農村轉到城鎮成為市民,中心區域的房價如果你算它的成交均價來看,在這過程中間一定是一個上揚曲線的模樣。
我的建議就是:你要趕快考慮,能出時就出手,只要說你自己有一些錢的積累,再加上現在政策允許的按揭,該出手的時候出手。
鏈家地產董事長左暉:
理論上講,嚴格的金融政策對控制房價上漲肯定是有比較明顯的效果,預計北京市場下一步更穩定。
交行金融中心研究員夏丹:
預計限購范圍還有擴大的趨勢,調控政策執行力度也可能進一步提升。市場不應低估抑泡沫調控的決心,從當前的形勢來看,保持合理的價格彈性是首要任務。
不論是一二線還是三四線城市,凡是出現脫離居住需求、房價漲勢較猛的過火情況都可能招致滅火措施迅速跟進。房價漲幅排名居前的城市,以及城市圈溢出效應導致房價上漲壓力明顯增大的熱點三四線市縣區,接下來都有升級限購限貸的可能。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
這一輪調控大概率是2017年會持續,預計還會有更多城市升級調控,南京、廈門這些后面也難逃“認房又認貸”。
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舉全家之力付首付,房子能早買就早買。
這兩天網上到處都在談論房價,單位的年輕同事也在談買房子,由不得老胡不來跟著說說買房子的事。
我是過來人,想跟年輕人說幾句有關房子的真心話。
第一,房子確實很重要。我認為只要有能力,我是指能把全家的錢湊起來夠首付,月供也能承受,就別猶豫,能早買就早買,我是說自己住的房子,不是指投資。自住房沒啥虧了賺了的,買了心理就踏實了。
第二學區房的事。老胡很理解,也是有力量咱就買。但是呢最好學區的房子,咱如果買不起千萬別較真。
第三,新一代進入中心大城市打拼的人都挺不容易的,全世界都是。我想說如果你選擇,堅決選擇移民,從一個小地方去大的中心城市打拼,就需要有勇氣,不懼競爭,這個輿論可以批評、抱怨,但是你個人少抱怨,多努力,因為抱怨幫不了你的忙,能夠為你創造更多機會的,還是你要努力。
最后我想說,年輕人別氣餒!天無絕人之路,你不允許自己被一個問題憋死,就絕不會有一個問題讓你真的過不去。
總之,一切爭論而未決的問題,都完全由現實生活中的實踐來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