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計算機還沒普及,博客帖子的內容又動輒成千上萬字,撰寫和瀏覽的群體都是高年齡、高學歷、高收入的“三高群體”,沒個三高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玩博客的。此后,新浪博客和天涯網、博客中國等論壇平臺發展火熱。但曹總并未止步于此。經驗豐富的他借鑒了推特的模式,琢磨起了中國版“Twitter”。
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下定決心那就專注到底。那一陣子,新浪將重心全部放在了這個“微博”項目上,可謂三軍用命,勢不可擋。
2009年,微博上線。微博,也就是微型博客,它對標的就是推特,將發言字數限制在了140個字符以內。這意味著用戶的表達門檻降低了,隨便寫幾句話也能得到瀏覽和評論。
同時閱讀時間也降低了,點擊量閱讀量相比博客呈幾何級暴漲。用戶們都說微博是照搬推特,但實際上微博沒有完全模仿,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微博學的是Twitter的機制、產品形式,但是比Twitter更早推出移動客戶端,而且微博一開始就支持視頻,Twitter在很多年以后才開始支持視頻。
這就是曹總的厲害之處,他對于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預判非常精準,在10年代就明白了在座的各位今天肯定會刷短視頻,大家以后肯定更注重使用輕薄便攜的手機,所以決定使用移動客戶端之后微博所有的功能都是先滿足移動端,再遷移PC端,并且很早就投資了秒拍,把它當成重中之重來對待。
事實也確實如此,現在大街上刷著短視頻的低頭族用的可不都是手機嘛。
同時曹總自己也公開表示,短視頻是新浪發展最快的一個領域,和2015年相比,2016年微博短視頻播放量增加了大約10倍。

表達成本低,閱讀成本低,轉贊評的互動體驗更是讓人欲罷不能,這可不比博客好多了。于是大量用戶紛紛涌入微博。據新浪公布的數據,2010年,新浪微博注冊用戶就突破了千萬大關。
用著用著,大家就發現,人人都能在微博上隨時隨地發布、閱覽訊息,相比之下傳統媒體則需要或多或少的時間去選題、采寫和整理審核,新聞發布的速度和數量完全干不過微博,大家在微博這個平臺上能吃到更多更新的瓜。漸漸地,微博顛覆了傳統媒體行業,掀起了一場自媒體革命。
面對微博的沖擊,傳統媒體也不得不放下身段,紛紛入駐微博。從最初的觀望到后來的主動出擊,官媒央媒也開始在微博上大展拳腳,甚至與微博達成官方合作。類似“看春晚,打開微博微信搖一搖,贏大禮”的廣告語你一定聽過,因為截至2024年,微博已經連續十年與央視春晚達成深度合作了。
到這里微博的發展就一帆風順了?不不不,自古以來好事多磨。2012年,隔壁企鵝廠新推出了微信,本來擁有QQ的他們品牌影響力就大,微信一出就門庭若市,微博的用戶都被分走了。
其實當時曹總并沒有急,雖然那段時間他到處吃閉門羹。微博上市路演的時候,曹總親自下場,帶著親信走訪了七八十個基金,開了七八十個會,可幾乎沒有一個基金下單。為什么呢?主要還是2014年這些基金已經有很多華人分析師或者投資經理了,這些人往往是微博早期忠實粉。
其中一個投資人看到曹總第一件事不是寒暄敘舊,說點客套話,而是直接開門見山,毫不避諱地表示質疑:“你們這個東西以前蠻好,現在我們不用了,不但我們不用,我的朋友也不用。那這個數字怎么來的?這個增長怎么來的?”曹總一時啞口無言。如今微博這陣勢,那投資人見了恐怕腸子都得悔青了。
投資人不理解,但曹總心里可是門兒清的。微博最初的很多用戶在一二線城市,尤其是高端用戶。但在互聯網人口紅利結束時,再往下到三四五六線城市,還是有很多機會。所以曹總并沒有被這些拒絕打擊信心,反而更有信心了。
在曹總的帶領下,新浪再創輝煌,2014年4月,微博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全球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體。

微信看起來是一個強勁的對手,但其實它跟微博不在一個賽道上。曹總對微博與微信的差異化定位做得很好,微信是私人社交,微博是公開社交媒體。這兩種定位在市場同時存在,需求也同時存在。
帶著這樣差異化競爭的戰略,曹總又對微博進行了優化,簡單來說就是布局短視頻、直播,以及加強垂直領域內容的拓展,爭取三四線城市的年輕用戶。
不得不佩服曹總的高瞻遠矚,讓微博在生死關頭不僅存活下來了,越活越滋潤了。2017年4月17日,新浪微博上市三周年,微博的股價也比IPO時增長了近兩倍,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年輕的百億美元市值公司。2018年,微博股價從IPO時的17塊,漲到51塊,是原來的3倍。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創業的時候,四大門戶都做了微博,四大門戶也就是除了新浪之外還有大家熟識的騰訊、網易、搜狐。當時雖然新浪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但是差距不明顯。
面對身后步步緊逼的對手,曹總憑借他的果斷和堅決,迅速擴大了微博的社區規模。這就好比你買了某品牌全家桶,那么想要添置新家電的時候也會自然先考慮這個牌子,畢竟物聯確實方便。新浪一頓操作猛如虎,缺什么功能盡快上什么功能,用戶粘性就強了,那些對手也只能望洋興嘆宣告放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