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高峰論壇會議現場
12月18日,第四屆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高峰論壇在鄭州隆重舉辦。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高峰論壇”是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河南省工商業聯合會主辦,河南省工商聯直屬56個商會聯合協辦的。是目前我省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集聚區發展專業論壇,每年都會有300多位金融界、投資界、企業界、工商界精英聚首。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高峰論壇”以河南日報《產經天地》專版為媒體支撐,力爭打造三個平臺:一是宣傳平臺,截至目前,《產經天地》專版刊發70期,刊發集聚區理論文章、招商信息、發展思路數百篇,推出集聚區主任訪談100篇,為我省集聚區建設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二是招商平臺,立足媒體優勢,團結全國知名招商專業機構、各商會、各地市集聚區舉辦招商活動。三是研究平臺,簽約全國區域經濟研究、宏觀經濟研究等領域的知名專家、教授,組建產業集聚區研究中心,為我省集聚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破局十三五”,共分為“集聚的未來”、“三板新勢力”、“雙創在河南”、“我們的時代”四個分論壇,來自我省各集聚區、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代表以及諸多新三板掛牌企業老總等300多人參加了本次大會。政協河南省第九屆委員會副主席陳義初出席本次會議。
本報精練專家觀點,以期對我省集聚區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輝煌的成就
2009年以來,集聚區作為拉動河南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取得了重大發展。
從吸納就業方面來看,在國內外經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河南產業集聚區就業吸納能力卻在持續擴大,省外務工勞動力加速回流,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主陣地”;從產城融合上看,在產業集聚區的助推下,全省城鎮化率由2008年的36%提高到2013年的43.8%,城鎮公共服務逐步延伸到產業集聚區,公共配套設施逐步實現全覆蓋……
陳義初:2015年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河南上半年還能夠有7.8%的增速,這和河南產業集聚區的戰略分不開。
當前,河南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第五位,很多不了解河南人都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什么能做到第五?這是跟縣域經濟發展分不開的。也就是說,跟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分不開的。省委書記郭庚茂倡導的產業集聚區戰略,極大地促進了河南區域經濟的增長。
今年上半年,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的企業已經達到10307家,實現就業374萬人,體量來說成為全國經濟的主平臺。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增加值增長13%,大大超過了GDP增長。占全省工業比重的56.1%,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81.9%,提高14.2%,拉動工業增加7.0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到,產業集聚區戰略已經在促進全省工業穩定增長中發揮了中堅作用。
薛德星:2009年以來,河南全省開始把產業集聚區作為轉型發展的新載體和突破口,勇于改革,不斷創新,探索出“一舉求多效,一發動全身,一優帶百通”的發展勢頭,在執行層面,“三歸合一”、“四集一轉”、“產城互動”等發展思路和戰略舉措,使產業集聚區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回望2009年以來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道路,可謂是感慨萬千,今天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177個充滿活力、魅力和吸引力的集聚區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古老而又全新的中原大地上,這些集聚區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河南,帶動中原轉型發展,走向新一輪“聚變”。
趙純武:集聚區戰略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符合河南發展實際。必須持之以恒地向前推進。
“十二五”期間,我感覺河南最大的變化是——“集聚”改變了河南,6年來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推行集約化發展的模式,加速了河南產業的騰飛,河南形成了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培育鮮明的主導產業、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相互支撐互動發展的產業體系,并且極大地促進了我省城鎮化發展。
省長謝伏瞻到河南以后,對“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進行了新的闡述,實際上商務中心區和我們的產業集聚區兩家是融合在一起的,這個并不矛盾,有了產業就有了城,有城就有人,產城互動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支撐。所以謝伏瞻最近在很多場合都講產業集聚區發展取得的成效,充分證明把建設集聚區作為帶動全省的戰略舉措是正確的、有效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
2
三板新勢力“新三板”作為國家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獲得爆發式增長,目前掛牌企業超過4482家。河南在“新三板”上也是斬獲頗豐,截至今年12月份,河南企業在“新三板”掛牌174家,位居全國第
八。
企業掛牌“新三板”如何融資,如何推廣,本次論壇邀請了我省活躍在“新三板”一線的掛牌企業、研究機構、投資基金等人士,全面剖析了我省“新三板”情況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張崔威:“新三板”作為國家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1月向全國擴容以來,截至今年12月份,河南企業在“新三板”掛牌174家,位居全國第八。
“新三板”的定位主要是創新性、創業性、成長型的中小企業。它實際是主板和創業的板孵化器和蓄水池。分析多層級資本市場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從企業數來講,主板是1953家,中小板752家,創業板484家,“新三板”目前已超過4482家,發展非常快。
就股本總量來看,河南掛牌企業的資產和總量在全國的排名也比較靠前,分別在第七名和第八名,河南企業以13億元的凈利潤總和排名在全國的第七位,說明我們掛牌企業的質量和數量在國內都處于第一板塊。
鄭州市掛牌企業數是73家,洛陽是24家。目前河南的企業在股改系統還有8家在待審,有40多家已經進入輔導,在接受券商的改制和輔導。從“新三板”掛牌企業的分布情況來看,大家可以看到第一板塊是制造業,然后是信息傳輸、軟件、服務,達到了24%。
截至12月8日,河南省有7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通過了定向增發這樣的融資,融資總額超過33.89億元,其中鄭州市增發48次,融資額9.7億元。這里面有兩家企業比較突出,一個是富耐克,6月2日公告增發融資1.29億元;另一個是許昌的大盛微電,8月14日融資額3.34億元,這兩家企業位居河南掛牌公司的前列。
再一個問題,掛牌“新三板”可以給企業帶來什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最少在提升形象、價值發現、股份流動、直接融資、信用登記、信用評估、股權重組這七大方面對企業有極大促進。
在融資方面,具體到高新區的35家掛牌企業,股權直接融資是6家,占這35家的17%,掛牌后股權融資占這35家的57%。掛牌后股權融資是掛牌前的4.38倍。所以從這里來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如果想在資本市場上或者債權市場上得到融資,我想啟動“新三板”是一個最明智的選擇。
李明:華夏海納投資公司是河南最早做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的,我們從2008年到現在投了40多家企業,從天使階段到后來的創業投資階段。我們投的企業已經9家登陸了“新三板”,這也是我們在這幾年做的一些成績,這一塊在河南做的相對比較超前的。
華夏海納另一個優勢是管理國家基金規模較大,目前我們管理國家發改委新型戰略產業引導基金、國家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還有河南省的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河南省小微企業發展基金等,未來基金規模會突破20億元,全部是政府引導基金。
我們集團也在近期籌備上市,引進來五家上市公司做我們的股東,包括漢威電子、新開普、四方達等,還有兩家機構也成為我們“新三板”上市前引進的戰略投資。
作為投資機構,我們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幾個領域,一類是河南傳統優勢行業,例如精細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另一類是我們比較擅長的生物制藥,立足這四個行業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出高科技企業投資。
最后談一點對“新三板”的看法,很多人認為“新三板”目前交易度不是很活躍,所以很多企業對上“新三板”有一些質疑,認為上“新三板”對自己的企業幫助并不是很大。我認為,“新三板”未來一定會成為中國最大的資本市場,股權投資未來會獲得高度關注,所以未來“新三板”應該是投資者、中產階級必須關注的一個方向。
陳志宏:科慧科技是我省機器人行業領軍企業,具備年產1000臺套智能焊接機器人的能力,2014年8月正式掛牌“新三板”,時髦一點來講,我們從事的工作就是德國人定義的工業4.0。
德國的工業1.0到工業4.0是怎么劃分的,他們認為工業1.0實現了大規模的生產,就是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代表;工業2.0實現了電氣化生產,以電力廣泛應用作為特點;工業3.0實現了自動化生產,產品實現了標準化;工業4.0則實現了定制化生產,并且定制周期簡短,生產方便快捷。
可以看出,工業4.0是要有基礎的。這個基礎首先是工業化,其次才是自動化和信息化,然后才能上升為工業4.0。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工廠,然后實現智能制造。
1996年成立以來,科慧科技已經走過了20年,這20年科慧科技只關注一塊,就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骨架工程智能裝備的研發制造。目前擁有26項國家專利。兩項科技成果和兩項注冊商標,相信不久的將來,科慧科技將建成中西部地區第一個集研發制造和培訓為一體的智能焊接大型企業。
當前,對我們來講有兩個機遇,一是“新三板”的推出,為中小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再一個就是國家層面的“中國制造2025”,十年內,中國將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這都為我們提供了機遇。下一步,我們將在河南省智能實驗室依托平臺的基礎上,朝國家實驗室進行努力,向國外先進技術學習,同時堅持企業精神,匠人精神,實現企業快速發展。
胡太明:今天分享的是《揚帆外貿電商藍海——裝備制造業的新機遇》,主要強調裝備制造業與互聯網結合,為了讓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區別。
“+互聯網”主要指產業是主角,互聯網是工具,是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結合;“互聯網+”主要指“互聯網+”這個技術是主動方,產業是被動方,利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改變這個產品或者說產品的體驗,對資源重新配置。
2010年以來,中國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全球第一,但我們是裝備制造業大國,而不是強國。當前,裝備制造業競爭激烈。美國在今年開始提出來“再工業化”;德國提出工業4.0;日本依靠3D打印和機器人、智能制造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中國裝備制造業,一方面面臨轉型升級,我們也提出“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計劃。企業也向越南、印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進行制造業轉移,所以整個中國裝備制造業所處的一個環境就是,產能過剩,然后經濟持續低迷,而且需求是比較疲軟的,那么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之下,沖擊最大也是中國的裝備制造業。
這就為外貿出口提供了機遇。我們世界工廠網主要是幫助國內裝備制造業走向海外市場。我們主要做四件事情:
第一,我們所有入駐世界工廠網的供應商必須是工廠,不能是貿易商,也不能是經銷商,也不能是代理商。
第二,就是所有的供應商入駐世界工廠網全部都是免費的,不會收取平臺的注冊費用、會員費、年費,最終按照交易金額和預先約定的比例收取交易服務費。這是世界工廠網的收費模式,入駐世界工廠網是免費的。
第三,把全國工業品細分到3000多個品類,每個品類世界工廠網平臺上都會有一個工廠店。我們會開個工廠店,工廠店交給行業運營商進行運營,因為世界工廠網面向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工業品,不像日化、快消品,經過簡單培訓可以運作一個工廠店,這些裝備制造業的工業品需要至少五年的行業運營經驗才可以運營工廠店,所以工業品細分3000多個品類,在世界工廠網開設3000個工廠店,把工廠店交給行業運營商,就是各個行業的專家們進行運營。
第四,在整個交易包括運營的環節里面,世界工廠網對于企業來說,對于供應商來說是一個認證,一個篩選,包括一個控制和專業信用評價的過程,對于采購商來說是一個做服務的過程,所以說,我們新一代的B2B電商平臺推出之后,目前在國內受到很多行業內專家,包括運營商的青睞。比如說,我們省內的起重行業、鍋爐行業、假發行業,甚至偏門的直升機、停機坪行業都在世界工廠網上運作一些行業工廠店,這個大家可以詳細了解一下。
目前,整個河南省通過電子商務開拓市場的企業據不完全統計不超過30%,就是說還有70%的企業沒有通過互聯網和通過電子商務進行產品的宣傳,包括銷售。而且運用電子商務進行采購的比例更小,因為很多企業采購經理都是60后、70后,而這些企業決策層接受互聯網的思維是比較困難的。
2007年以來,世界工廠網取得快速發展,先后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電子商務示范企業榮譽,并且還是中國中部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基地。我們這個服務基地每周都會進行一次電子商務類培訓,尤其是一些跨境電商的培訓。就是說,集聚區的領導也可以組織集聚區企業來服務基地參加我們每周一次的電子商務類培訓,能夠幫助企業開展網絡營銷,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3
集聚的未來
集聚區作為我省最大的發展平臺,目前,經過省里的調整,河南省級產業集聚區177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管理體制,形成了高效、精干的發展體系。
6年以來,通過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行集約化發展模式,河南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相互支撐、互動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產業門類上,河南產業集聚區培育了裝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化工、有色、生物醫藥等15大類產業;主導產業上,超過80%的產業集聚區擁有兩大支柱產業。與此同時,各地產業集聚區通過圍繞主導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鏈,持續實施“聚鏈、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較高競爭力、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鏈。
6年風風雨雨走得很不容易!那么,“十三五”期間集聚區應該怎樣招商、怎樣發展?與會專家給大家帶來新穎的思路。
谷建全:“十三五”期間,我省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決勝階段”。從我省實際來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主要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像鄭州、焦作、新鄉、洛陽應該不成問題。但是,我們的傳統農區,根據測算壓力比較大。
“十三五”期間河南發展有哪些新的優勢?我認為,最少具有四大優勢,一是鄭州航空港建設形成的戰略先導優勢,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全國第一個以航空經濟為主體的實驗區,通過鄭州航空港建設來推動我們河南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我們河南培育新的經濟形態創造經驗。
二是“科學發展載體”形成的集聚發展優勢。河南的集聚區戰略,打造的177個集聚區發展平臺,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產業發展方向,符合產業集聚發展這個內在規律。6年強勁發展,使河南經濟騰飛有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和載體,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形成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
三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形成的物流發展優勢。大家知道,河南在交通方面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再一個,我們河南是一個1億人口的大省,所以人口方面的優勢就形成了市場規模優勢,我們的市場潛力巨大,“十三五”期間,市場資源實際上是決定經濟發展的最稀缺、最關鍵的資源。
商國臣:我今天要講的是園區的自我革命。
第一個觀點是“房地產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我們不應抱有幻想。無論是政府的園區,還是企業投資的園區,他們本質上是一樣的。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今天探討的話題是未來該怎么辦?當土地和房產不再是招商籌碼的時候,我們要拿什么拯救園區?答案是園區自身必須革新,怎么樣革新它呢?園區自我革新有四個方面,第一去地產化,第二科學管理,第三建立服務為王的機制,第四模式創新。
我重點講講“模式創新”,這是基于內部的一種創新。首先基因重塑,這是產業園區創新的一個模型,這個模型已經開發出來,而且已經在市場上導入使用,并且使用起來還比較好。基因重塑,重新規劃產品,重新思考營銷,重新打造服務,這叫基因重塑,產品營銷和服務是我們商業模式的三大要素。這是它的基因,我們園區需要重塑它,產品去房地產化,你要思考,去房地產化之后你要做什么,拿什么東西平衡你的投資和現金流。我們該怎么樣多元化我們的產品結構。必須把這些搞清楚。
楊建國:首先講一下產業轉型,其實,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產業升級早已不是新話題,之所以仍被屢屢提及,正是因為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產業轉型迫在眉睫的焦慮感。
所謂產業升級,從來不是籠統地指一個落后產業的出局或者對新興產業扶持力度的加大,而是從點到線再到面,從企業空間集聚到資源集約利用再到產業鏈聯動發展。由此,才能在產業平臺上相互作用,這也為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那就是圍繞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鏈。
很多的地市和產業集聚區領導見了以后會問:“你能不能給我招個什么商?”實際上,你這個地方培育了什么產業基礎?這是最關鍵。
“十三五”集聚區如何發展?我想應通過五大理念來解決:一是綠色發展。過去河南發展的是資源型比較多,河南產業1/3靠吃資源,現在如果不轉型恐怕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二是創新發展,我們要在產業的形態上創新,產業的組織上創新,商業模式品牌的創新。三是打造集聚區品牌,河南產業集聚區我認為最頭疼的問題是沒有品牌。現在產業集聚區研究品牌的不是很多,我們招商引資的辦法還是傳統的。四是共享發展,產業集聚區和人口集中,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這個在河南定位已經講的很清楚。最后一個是開放發展,我們現在的開放力度還不是很夠,我們河南出去的企業還是很少。
“十三五”期間,產業集聚區如何產業升級?這恐怕是在座各位想聽的,我在全國跑了這么多地方,給它總結起來,那就是一句話——推動產業升級,促使低端產業邁向中高端。
河南很多產業集聚區的產業還是在低端,離中端和高端還有很大距離,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的產業集聚區發展會更好。產業集聚區一定要從企業空間集聚,到資源集約利用再到產業鏈發展的方面去,現在很多產業集聚區產業鏈不是很集中。現在每個產業集聚區的主導產業已經基本上到位了,每個產業集聚區一到三個,但是產業鏈并沒有真正地建立起來。
在招商上,我認為大家不要再去想500強了,你想500強,500強不想你。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先把我們現有的中小企業集聚起來,通過他們去找他們的上下產業鏈客戶端。如果他們能把這些找出來以后,可能我們去招商的時候形勢會好一點。
另外就是如何使企業和互聯網相結合。這個我們現在不要盲目地跟風,一定要腳踏實地地干接地氣的活兒,特別轉型升級不能平地起高樓。否則的話首先死的是企業自己,其次是政府浪費了大量的土地。因為我們現在產業園用地的指標是越來越少,未來就是我們要盤活,怎么盤活?把產業園里面快死的企業重組、并購,只有這樣才能讓它發展,不能等著它去破產。政府下一步要在這一塊多考慮,我們怎么從引進到輸出,在這方面下大工夫。另外,現在的土地問題確確實實是要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視,因為現在很多地方招商引資落不了地就是因為土地,實際上現在和土地無關,把土地里面的地盤活不就是地嗎?
4
各界的關注
集聚區建設6年來,從不為所知到揚名省內外,記者觀察到,2009年以前,“集聚區”幾個字只有只言片語見諸媒體,而今,產業集聚區成了“流行詞匯”,在全國遍地開花。
同時,集聚區建設高峰論壇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投資商、券商和基金公司。集聚區建設高峰論壇已經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吸金石。他們的到來,不但為集聚區內入駐企業啟發了思路,更為他們帶來完整的合作方案。
張瞭原:我是第二次來參加“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論壇”,雖然間隔兩年時間,但是集聚區的招商路徑、發展思路已經截然不同。
中國招商引資已經30多年,招商引資已經從招商時代進入育商時代,我們要開始培育我們的企業。所以,我在全國邀請一流知名專家,共同發起“新豫商培育工程”,立志為家鄉培育一批新的商業領袖,從而實現中原崛起。
我們計劃用五年時間,培育3000名豫商新領袖,目標是鍛造中原商業新勢力。新豫商領袖培育工程做什么?第一,豫商領袖的培育,30多位大師級導師帶著學員成就未來商業領袖。第二,企業成長支持,300多位著名實戰專家助力企業快速成長。第三,建設生態聯盟,進入這個聯盟的所有人本身每個人都有很大能量,這些人在一起的價值絕對是倍增。所以我們提出一個目標,3000人30年,在河南這一個區域當中大家攜手共同成長。
新豫商領袖培育工程怎么做?第一,組織選手企業篩選,通過省工商聯各地企業家組織篩選符合條件的進入工程,經過面試一系列程序進入工程,接受為期三年的培育。第二,領袖成長的培育,30位大師級人物,通過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用北大的后EMBA課程體系建構企業家的人文思想。第二個層面是我們會組建一次實戰,國際訪學課程,帶著企業家到國外去。第三個層面是名師問道,到國內大型企業上門問道,這也是北大的優勢,現在柳傳志等帶領下的一批企業可以接受大家上門問道。當我們建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再回過頭來改變思維習慣,實現從區域到行業領軍人物的跨越成長。
冀德星:作為全國具有知名影響力的冠群馳騁投資公司,每年冠群馳騁在全國有400億元的出借額度。
冠群馳騁自成立以來在全國建立了超過500家分公司,每年的出借額度從最初200多萬元,到今天的將近400億元,在全國持續扶持60多萬家企業。河南冠群自去年8月份成立以來,前后扶持1000家左右的企業,沒有具體數,因為每天都有變化。在河南出借額度達到14億元。
我們的目標是把河南的民間金融秩序拉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哪怕把民間借貸利息降低一分,我覺得這將是功德無量,比擁有多少錢都重要。冠群馳騁也為河南產業集聚區帶來一個好的支持方案,準備發起“百億融資計劃”,針對河南的中小微企業,特別是產業集聚區,我們未來會有一個持續的投資計劃。
最后給集聚區的民營企業提幾點建議:企業首先要優化融資團隊。尋找低成本的資方,因為除了銀行之外有很多相對應的資方利息相對比較低。第二要謹慎對待民間高息,禁忌拆東墻補西墻。第三要重視互聯網,重視技術創新,把做量做規模,變成做利潤,必須把利潤做大,做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第四要術業有專攻,最忌多元化投資,很多企業家賺到錢開始搞房地產,開始搞投資擔保公司,開始搞其他領域的行業。第五要及時止損,在利用中小微企業船小好調頭的特色,如果發展遇到了瓶頸及時調整思路,及時轉型升級,加快自動化步伐,降低人工成本。
(本版圖片均由河南日報攝影記者鄧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