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遲拉佻
編輯?|?張瑞
出品?|?騰訊新聞?谷雨工作室
關于深秋的“預言”
“來了來了!”有人扯著嗓子,發出驚喜的歡呼。
10月12日,上海,廣東路,人潮開始向一個方向匯集。在幾百人的漩渦中心,一位頭發花白的上海爺叔被團團圍住,七八部手機懟到離他臉只有十幾厘米的地方,遮擋了外圍人的視線。有人把手臂搭在爺叔的肩膀上自拍,手機殼上印了個大大的“發”字。人們一邊推搡著試圖再湊近些,一邊大喊“愛在深秋!”
爺叔是一段爆火短視頻的主人公:在廣東路綠油油的梧桐樹下,六十多歲的上海爺叔目光炯炯,向世界“預言”了即將來臨的牛市:“9月上中旬開始,我名字都給它取好了,叫愛在深秋!”爺叔自信滿滿,這也成了他行走江湖的代號。
爺叔猜中了開頭,9月24日以來,受政策刺激,沉寂已久的A股連續5個交易日大漲。在9月最后一個瘋狂的交易日,A股總市值增長超7.35萬億元。
股市回春,廣東路民間股市沙龍又火了一次。不斷有人慕名而來,向老股民們打聽,“愛在深秋”來了嗎?他什么時候來?其他廣東路的網絡紅人也火了一把。神似沈殿霞的上海網紅“肥肥”走在“愛在深秋”爺叔身邊、命名為《一路長紅》的視頻收獲了1.9萬點贊。有人來尋穿西裝戴墨鏡、梳著背頭的“上海灘發哥”,在鏡頭里,他對著觀眾高喊“踏平一萬點”。

“上海灘發哥” ?遲拉佻
市中心最普通的小小路口成為股民情緒最實在的體現。人們神采飛揚,人聲蓋過公路上的引擎聲,只因嗅到了一朝富貴的苗頭。路邊圓形的小花壇上并列著3臺電腦全屏顯示K線圖,屏幕前黑壓壓的頭湊在一起。附近工人文化宮的保安說,國慶假期人最多的時候,路口聚集了幾百人,漫溢進文化宮的大廳,他們得把成群的股民趕到外頭去。還有人擺出“征私募合作伙伴”的攤位,聲稱要尋覓有才華的年輕人合作創立基金一起入市,按比分紅。

?遲拉佻
經過國慶假期的發酵,人們對牛市的預期和信心達到頂峰,群情激昂。據財聯社消息,國慶期間,業內認可行業整體有效開戶數在300萬左右。這意味著,有以百萬計的新股民加入了火熱的市場。假期后首個開盤日,A股三大股指開盤集體暴漲,近千只股票競價漲停。然而10月9日開始,股市大幅回落,波動劇烈。
10月12日,廣東路的人群從下午收盤后漸漸匯集,持續到夜里十點過還未散去。老股民拖著買菜的小車,里面塞了食物和水杯,又帶上自家的小板凳,圍成一圈熱議大盤。有時,討論的內容深入到操作的細節。一位爺叔奪過一個年輕股民的華為手機,連連反問,“你的東方財富(炒股app)怎么不放在主界面?要打仗怎么能不拿好武器?”

廣東路的股市沙龍 ?遲拉佻
這天,“愛在深秋”爺叔的現身給廣東路聚集的人群打了一劑情緒的強心針。不論實際的數據走勢如何,人群都眼巴巴地期待,這張只剩下幾顆牙的嘴里能再吐出什么金句。不負眾望,在簇擁中爺叔再次宣布,“中國的牛市一定會來!”
一個從四川來旅游的大姐特意到廣東路打卡,正好碰上“愛在深秋”現身。夜里八點多,她還手舞足蹈地和來遲的人描述下午熱鬧的場景。“人太多了,就跟到他從路那邊走過來,又走過去。”大姐指著路邊一棟大樓前陷下去的灌木叢,“爺叔就站在這里講話,樹都被擠倒了。”
負責這片區域的清潔工大叔掃出了比以往多好幾倍的煙頭。他安靜地穿梭在興致高昂的人群中,是路口當晚唯一沒有融入沙龍的人,“我對股市不感興趣。”
人人都想參與一把
34年前,萬國證券黃浦營業部在廣東路開業。瘋狂的上世紀90年代,散戶們通宵達旦杵在馬路牙子邊聊股票。那時候,萬國證券被稱為“黃萬國”,廣告詞十分大氣:萬國證券,證券王國。后來“黃萬國”改組又合并,營業部早已成為一個掛著“證券歷史文化陳列館”牌子的舊址。民間股市沙龍卻延續下來,每逢周末舉行,股民們三五成群地嘎三胡(上海話聊天的意思)。平常周末,這里也就零零散散幾十人。一位60多歲的老股民說,過去十幾年里炒股輸錢的時候睡不著,一晚上只睡一小時,到廣東路不僅僅是想看別人買什么股票,還為了和人聊一聊,心里才舒坦些。
股市低沉的時候,這樣的沙龍顯示的是老股民的執著,股市火熱的時候,新股民慕名而來,場面就顯示出一種激昂的吵嚷。

?遲拉佻
要在拎著保溫杯來廣東路“嘎三胡”的爺叔阿姨中辨認出新股民非常容易。他們有的看行情不錯,在國慶節前入市卻一朝被套,聽著眾人云云,臉上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迫切地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一位三四十歲的女士專程來股市沙龍轉一轉,想為自己剛買入就飄綠的賬戶求個解法。她湊在五六個股民中,沉默地聽了一個多小時,眉頭越來越緊,最后破罐破摔,打開股票軟件遞到老股民面前,“您直接說我這個怎么辦吧!”
人人都想參與一把。一個近70歲的爺叔拄著拐杖,顫顫巍巍把手機遞給廣東路的股友,要買軍工ETF,請人幫忙確認完成交易需要輸入的驗證碼。對方原本有些推脫,但還是接下來,看清成交量后松了口氣,“你這才9000多塊,隨便玩玩。”
一位63歲的阿姨從浦東趕來,想看看有什么入場的好機會。她炒股沒幾年,把誰都叫“老師”,認真地聽人分析。從前,她愛看網絡小說,后來覺得看書沒什么意思,還把自己看成了書呆子,話也不會說,便決定改個愛好,琢磨上了股票。
有從數千公里外趕來的年輕股民還沒去過外灘,已經到廣東路和股友聊了兩三天。他覺得在廣東路比在網上討論好多了,至少面對面能看得清對方是誰。他四處打聽一位在網絡也頗有人氣的爺叔的住址,想直接上門請教。他心里合計,“買賣什么。什么時候怎么做,讓他通知咱帶咱。收入分他些,看怎么個分法。”
廣東路已經很久沒有這么熱鬧過了。傍晚昏黃的路燈下,人頭攢動,分散成數十個小圓圈。每個圓圈中心的發言者都有一套見解,或是對股市,或是對政策。外圍的人生怕錯過什么,側耳湊近,煙也不抽了,高舉在另一側。

?遲拉佻
有爺叔說到激動時,點開手機計算器,噼里啪啦推算出大盤下周的點數,神秘地說,“只有我知道公式。”這時,又有人會把手機搶走,運算出另一串完全不同的數字來。如若要表示同意,幾句交談間手在肩膀上連拍5次。觀點相左,則各退幾步挪開幾米,不然就免不了大動肝火,甚至動起手來。
老王站在路邊,笑嘻嘻地看著直至夜晚還喧鬧著的廣東路。他今年67歲,戴著一副橢圓鏡片的厚底老花鏡,穿著挺括的黑西裝外套,右手無名指戴著個金戒指。他是股市沙龍的常客,這些年幾乎周周都來,“我就是來嘎三胡,消遣。”
要論收益,老王聲稱自己是賺錢的老股民。他炒股十幾年,從六年前開始投入大筆資金,聲稱100萬賺了近300萬,今年秋天這波牛市,又賺了91萬。“還沒賣。我的福耀玻璃成本價只有20塊,現在已經50多塊了。”他聲調上揚,有些得意,“這是世界出名的企業,工廠美國也有,俄羅斯也有。”
有股市沙龍的老熟人路過,認出老王,和他用力握握手。熟人身邊跟著一個年輕女孩。女孩問,“現在入市,爺叔有什么建議嗎?”
老王想也沒想,斬釘截鐵,“年輕人還沒有入市,就堅決不要做(股市)。做股票的人80%是輸的。”
牛市該來了
在廣東路,每個老股民都能說出一段財富迅速翻倍的神話,動輒輕松賺取上百萬。但遇上還沒開戶、躍躍欲試的年輕人,許多人都會像老王一樣勸告,語氣甚至突然嚴厲起來。60多歲的上海阿姨一邊拿著別人畫的A股趨勢圖去打印店復印,一邊教育駐足在沙龍人群間的小年輕,“你最好不要玩股票的呀!有門檻的,要交學費的。虧死你!”

?遲拉佻
老股民眼中,年輕人心態未經磨練,仿佛看到年輕時的自己,不成大器。一位在股市沉浮了30年的老股民說,“這條路我們已經走過了,就是貪婪。”
三十多歲的伍林胳膊夾著8本小書,在股市沙龍逛了幾小時。這些書是他從路邊攤花150塊買下的,都和炒股有關,有著大紅色的吉利封皮。書名五花八門,蠱人心魄,比如《笑傲股林》、《股往金來》、《線里乾坤》。“買了書還能加炒股的微信分享群。”他樂呵呵地說。

?遲拉佻
在四年不長的股市生涯里,伍林不是個成功的投資者。他展示自己的收益曲線圖,一根綠色的曲線穩穩下滑,保持在負值,最初投入的100萬虧到了只剩40萬。最開始,他十萬十萬地買入,迅速虧空,后來他給自己設下限制,一次只投入一萬,要是虧完再重頭再來,就像游戲中重啟人生。他勸新股民,千萬別像他一樣激動投入大筆資金,“比如說你有50萬對不對?那么你就投個5萬左右差不多了。”
迅速積累財富的故事有十足的吸引力。學費還在繼續交,伍林沒打算停止。他不死心。在幻想的未來中,只要每個月能穩定盈利6%,十年以后資產也將相當可觀。伍林的偶像是那些靈活進退市場的“游資大佬”,能在短期冒高風險獲得高收益,“從幾萬就做到上千萬。”他饑渴地尋找炒股知識,每天下班后,要花三四個小時“學習”,在論壇上、短視頻里、到廣東路,聽那些大佬分享成功的秘訣。
因為炒股,伍林和妻子總是吵架,現在離婚了。他不愿意多說這件事,只是擺擺手,又開玩笑顯得無所謂的樣子,“我已經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對不對?反正也離婚了,反正也一個人了,就更不用擔心了。”
61歲的老黃每天也來廣東路的花壇坐坐。他把墨鏡反掛在耳朵上,翹著二郎腿和人侃天,“昨天什么《第一財經》、鳳凰衛視都來了,問我對新的股民有什么建議。”他捂了捂自己的斜挎包,“關鍵是守住錢、固定住錢。是很大的學問。”他的意思是,在牛市賺了錢,要怎么克制住繼續投錢進股市的沖動。
老黃的辦法是,把炒股票得的錢買成房產、黃金等,別有閑錢在手。他曾在淮海路做服裝生意,2006年入市炒股,賺了幾百萬,在崇明島上買了三套房,兩套做民宿,一套自住。幾天前,一個跑來廣東路取經的年輕人還給了他新的思路——“投資在孩子身上。”
老黃對此人的舉一反三頗為贊許,“我說這個也好。希望小孩大了也可以給你賺錢。”
今年78歲的老劉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炒股,后來成為馬路股市沙龍的常客。最近幾年,老劉也不常來廣東路了。他老了,頭頂已經沒了頭發,臉上的皮膚長出褐色的老年斑。行動仍然矯健,頭腦也還清楚,能隨口報出某幾只股票的數字推薦給他人,但精力總歸沒有從前旺盛了。
老劉指著手機上的數字分析某只股票的凈收益和效益,洪亮的聲音吸引了周邊五六個人聚攏來,“買不買是你自己考慮。那這個盤子很小。?”這天,他又說起從前炒股的經歷——一種電視劇《繁花》的即視感:第一次買股票是在30多年前,用1000塊錢買了小飛樂、電真空等“老八股”。股票是紙質的,要賣出就是在背后敲個圖章或按個手印......

?遲拉佻
但他很快打住了話題,“現在人不好回憶過去了。歷史不重要。”
老劉說得沒錯,在廣東路,沒有人對當年的故事感興趣,眼下人們一心只想知道未來的走勢,以及自己何時能夠從潑天的財富中分一杯羹。有人已經迫不及待,把預測用醒目的紅字寫在泡沫板上——未來三年皆是牛市。
A股低迷已久,突然的振奮讓每個投入股市的人充滿想象。人們不是沒有疑慮,但相信盈虧的所謂周期,或者說,期盼風水輪流轉,總要有向好的時候。
一臉嚴肅的中年人感慨,“你我生錯年代了,什么時候好啊?2001年加入WTO那一波紅利,2010年以前買房子。那是‘康波周期’的上升期。對,就是那個俄羅斯人說的。人生發財靠康波是吧。”
聽者如頓悟一般,嘖嘖稱贊,“你很有研究。”
這條寬窄不過12米的小馬路,和股市同涼熱。股市漲得最好的日子,沙龍遲遲不散去。在廣東路,總是有人這么說,“牛市該來了!”?(來源:騰訊新聞)
??為保護隱私,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