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霸州法院審理的一起變更撫養權糾紛案件中,一個始終低著頭、眼神充滿懼怕、全程沉默不語的小男孩,深深牽動了承辦法官鄧琳的心。這份與年齡極不相符的沉重,讓法庭的氣氛格外凝重。
“他以前不是這樣的……”孩子母親含淚道出原委:父母離異后,男孩長期隨母生活,父愛缺失使其性格日漸怯懦,不久前被鄰居孩子毆打,更是讓他恐懼得不敢出門,見人就躲。
面對孩子緊閉的心門,鄧琳法官敏銳地意識到,此案絕非簡單的撫養權歸屬之爭,其核心在于修復一顆因家庭破碎而受傷的幼小心靈。“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心理的創傷更要及時療愈。”她毅然決定,不能僅就案辦案。她主動聯系專業心理輔導專家,將司法經驗與心理疏導巧妙融合,一次次耐心地走近那個沉默的孩子。從講繪本故事開始,到陪他做互動游戲,法官用溫暖與耐心一點點卸下他的心防,溫柔地告訴他:“遇到困難可以勇敢說出來,法律會保護你”,這讓司法的溫度在孩子心中悄然滲透。
時值暑假,這份持續而溫暖的陪伴與疏導,如同一縷期盼已久的陽光,漸漸照進了男孩自我封閉的世界。奇跡悄然發生:他慢慢愿意抬起頭,會對著法官露出靦腆卻真實的笑容,甚至開始主動分享起學校里的小趣事。那個曾被恐懼籠罩、沉默寡言的影子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重新煥發的開朗與活力,眼中也找回了屬于孩童的清澈光芒。孩子的轉變,成為法官行動最有力的回響。
然而,鄧琳法官的腳步并未停歇。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完整、更健康的成長環境,她主動前往男孩父親的工作場所,一次次推心置腹地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法,喚醒其作為父親的責任與關愛。最終,在鄧琳法官不懈的努力和精準的釋法明理下,雙方摒棄前嫌,從孩子最根本的成長需求出發,綜合考慮實際情況,一致同意變更撫養權,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
但對鄧琳法官而言,判決書的落筆遠非終點。親眼見證那個曾深陷恐懼的孩子重展笑顏,用司法的溫度與柔情撫平家庭變故帶來的傷痕,這才是司法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最生動、最溫暖的注腳。
霸州法院將始終懷揣這份對未成年人的深切情懷,讓法律不僅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標尺,更成為守護純真童心、照亮成長前路的溫暖燈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