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青寓”的定位不僅是提供一間房,更是營造一個青年社區。樓下設置了健身房、書吧、會客區等公共空間,方便居民鍛煉、學習與社交;周邊步行范圍內,商超、餐飲、地鐵一應俱全,生活便利度不遜色于成熟社區。對不少剛到呼和浩特的年輕人而言,這里不僅是棲身之所,也是融入城市的第一步。
從單個項目看熱鬧,從全局看門道。市住房保障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呼和浩特已建成85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提供房源1.84萬套(間),覆蓋主城區及各大開發區。“青城住房租賃APP”讓申請、選房、簽約、繳費、報修等流程全部線上完成,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辦理效率。住房保障部門明確提出,要做到“只要有需求,就能盡快匹配到合適的房源”。
住房只是留才的一個方面,崗位供給同樣關鍵。據介紹,呼和浩特自2022年啟動“三年十萬大學生留呼工程”以來,短短兩年時間已吸引8.37萬名大學生留下,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完成。背后是1100多個重點項目、1500億元以上投資帶來的崗位支撐,以及“就業助企”“入校送崗”等舉措,讓青年和企業的匹配更加精準。
這種“安居+樂業”的組合拳,讓留才有了堅實基礎。住房方面,除“青城青寓”等保障性租賃住房外,配售型“青年社區”項目也在推進,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體系不斷完善;人才方面,《三年十五萬青年留呼行動方案(2024—2026年)》已啟動,“人才新政10條”“引人留人18條”等政策持續發力,目標明確——讓青年不僅能留下,還要留得好。
采訪團在香林郡店采訪時發現,很多租戶所在的單位距離公寓不到十分鐘車程,通勤便利大幅降低了生活成本,也讓工作和生活節奏更加平衡。一些產業園區、科研院所甚至直接與公寓建立對接機制,幫助新員工優先申請入住。對青年而言,從到達城市、簽下合同,到走進辦公室,中間的阻力和不確定性被降到了最低。
這背后體現的是一種精準的城市治理思路:以住房保障為抓手,鏈接產業、交通、生活配套,形成閉環。從租金優惠到線上辦理,從多片區布局到公共空間運營,呼和浩特正在為青年營造一個“拎包能住、出門能干、社區能融”的環境。
一把鑰匙,帶來的是家的歸屬感,也是發展的確定性。對選擇呼和浩特的青年而言,這里不僅有一間溫暖的房,更有一條清晰的發展路徑;對這座城市來說,留住一個青年,或許就多了一份創新的動力、多了一段共生共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