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言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匯聚形成了多樣性方言文化樣態。以河南方言為載體的多種文化形式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代際傳承著動態的民系文化,蘊藏著地域民眾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內容,多角度呈現了地域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實態樣貌。在城市化引發的語言生態變遷中,方言代際傳承鏈正面臨斷裂風險。本研究從方言的“文化表征”“方言構建的認知體系”“方言哺育的文化樣態”系統解碼了河南文化的基因圖譜,據此提出教育浸潤、科技嵌入、創意轉化的三維保護體系,致力于重構方言文化生態系統,借此實現中華文明根脈的活態賡續。
關鍵詞:河南方言;文化基因;生態重構;創意轉化
中原腹地,黃河奔涌。在這片誕生了華夏文明的土地上,河南方言如同深埋地層的文化密碼,承載著仰韶彩陶的文明印記,記錄著《詩經·鄭風》的古老歌謠。方言是語言分化過程中產生的地域變體,與文化關系密切,它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匯聚形成了多樣性方言文化樣態。以河南方言為載體的多種文化形式,無論是以“說”為主的說書、講故事、諺語、歇后語、慣用語,還是以“唱”為主的地方小戲、民歌、曲藝,皆遍布全省各地,內容異常豐富,表現力極強。這些文化形式以方言為載體、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代際傳承著動態的民系文化,蘊藏著地域民眾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多角度呈現了地域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實態樣貌。從塑造文化認同的角度看,方言也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標志之一,人們通過方言來界定自己的文化歸屬和身份認同。
一、方言密碼:解碼河南文化的基因圖譜
(1)語言考古:方言中的文化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搭建起人內心世界與認知外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文化的表征以符號化系統和語言進行表現,方言是地域文化記憶建構的濃郁表征符號。如河南方言“敹”,讀liáo,縫補的意思,最早見于西周文字,在《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都有收錄。“搲”,意為“舀”,最早見于北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完稿的《集韻》。河南人掛在嘴邊的“噫”,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而被普遍認為是河南人身份標識的“中”,在《戰國策》里也已出現,“是秦之計中,齊燕之計過矣”(《戰國策·齊策二》)里的“中”和今天河南話的“中”意義相同。河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體現在河南方言里,媒介符號方言作為一種主觀性習慣的代表,與客觀性場域在雙向構建中相輔相成,在歷時性的“譜系性記憶”與共識性的“群體性表述”中反映著人們的群體情感、價值與精神。
(2)文化鏡像:方言構建的認知體系
從文化的價值挖掘和傳承主線來說,地域文化是在人地系統間人地雙向互動中形成的價值載體和情感記錄,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共生機制”。“搟油餅”“掛面湯”“芫荽”“干軟棗”“小河白菜”“麻糖”“蒸饃”“螞蝦”“面疙瘩”“搟蒜面”“烙油饃”“搟面湯”“扁食兒”,這些飲食詞匯反映了河南地區以面食為主的飲食文化。“拉大鋸”“割麥子”“打場”“做花鞋”“冬做棉,夏做單”“揮起棒槌”“漿”“掐谷穗”“犁地”“拍豆角”“剪百花”“荷鋤涉田”“黃河號子”“砸頂錐兒”等詞匯反映了河南的農耕文化,為我們再現了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生活場景。豫西山區“晨霧”稱“下罩子”,冰雹稱“冷子”的農諺體系,折射出農耕文明的物候認知。鄭州商販“不主貴”等市井俚語,勾勒出中原商業文化的鮮活圖景。地域文化記憶在特定區域框架內借助語言符號的述行性和可供回憶的力量,構建起獨特的地域性表達方式,成為理解中原精神的重要鎖鑰。
(3)藝術載體:方言哺育的文化形態
“方言土語的鄉土美學”指地方方言在特定的社會環境與文化環境中形成的獨特的價值體系,其核心在于通過語言的地域性、民俗性和生活化特征,激起同一地域的人們的鄉土文化認同感。馬街書會上墜子藝人用地道的寶豐方言說唱,讓楚漢相爭的故事在當代重生。洛陽曲劇《寇準背靴》中“恁大個官,咋能背靴滿街跑”的方言對白,將歷史人物拉回市井語境。這些藝術形式通過方言實現了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形成獨特的中原審美范式。
二、現實困境:方言傳承的斷裂與重構
(1)代際斷層:城市化進程中的語言遷徙
?目前,方言曲藝傳承隊伍普遍呈現高齡化特征,諸多地方劇種的傳承人數量已瀕臨臨界點,如豫北“懷梆”這樣的古老藝術形式,能完整掌握其精髓的藝人鳳毛麟角。文化記憶集體淡化,曾經口耳相傳的創世神話,如今在鄉野間僅存零碎片段。年輕一代雖然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詞匯,但這些語言活化石承載的文明密碼卻逐漸隱入塵煙。數字化浪潮中,短視頻平臺上的方言演繹往往被貼上獵奇搞笑的標簽,語言的文化深度在流量狂歡中被不斷稀釋,形成“檔案柜里的標本”與“生活中的消逝”雙重困局。
(2)媒介失語:新媒體時代的方言困境
目前方言傳播圖景看似繁榮,但碎片化傳播導致方言淪為獵奇符號,技術賦能的表象之下是文化景觀的扁平化危機,短視頻平臺構建的百萬級流量池正在上演“文化貼現”的隱痛。方言綜藝慣常搞笑,消解了方言詞匯原本的豐富意涵,使不少承載中原人精神氣象的詞匯淪為文化快消品。而在技術基底層面,語音識別系統對方言的識別率面臨“技術性失聰”,方言在數字空間面臨“失聲”危機,導致生成的“數字鄉音”成為沒有體溫的聲學標本。
(3)認知誤區:方言保護的觀念迷霧
教育場域中“說方言影響普通話學習”的誤解仍存,一些家長將方言視作語言習得的干擾項。與之相對的是將方言保護推向標本化的極端,將其與沸騰的生活徹底絕緣。真實的方言社交場景在城市更新中不斷消失,導致生成的“數字鄉音”成了沒有體溫的聲學標本,使得方言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威脅。
三、破局之道:構建方言生態保護體系
(1)教育筑基:構建分級語言教育系統
建立分層式語言教育體系,在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三階段實施差異化策略。基礎教育階段在保證國家通用語言教學基礎上,設置方言音韻美育訓練與俗語鄉土認知模塊,實現文化基因的代際傳遞。高等教育體系開發與方言學相關的交叉課程,構建“語言學+文化學+數字人文”的復合知識架構,培養兼具學術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社會教育層面依托社區書院、文化廣場等公共空間,開展方言主題的非遺展演、方言戲劇工作坊等沉浸式體驗活動,使方言運用嵌入日常文化生活。將熟練掌握方言敘事、民間文學的地方文化骨干納入社區治理人才庫,重塑方言的代際傳承鏈。
(2)科技賦能:打造數字方言生命體
構建“技術研發—平臺運營—生態培育”三位一體的數字方言保護體系。技術層重點突破多模態方言智能系統,開發具備方言語音合成、古音復原及跨方言轉譯功能的底層算法。平臺層建設全域方言資源庫,集成動態語言地圖、虛擬方言社區及數字版權管理模塊,實現語言數據的可視化治理與創造性轉化。生態層推行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構建可持續的數字方言生態系統,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方言從數字存檔到智能交互的范式升級。
(3)創意轉化:培育方言文化產業新形態
建立方言文化基因庫,運用數字人文技術對民間文學、曲藝程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結構化解析與符號化提取,實現內容活化。重點研發方言智能創作系統,集成語音合成、跨模態生成及區塊鏈存證功能,實現方言藝術從口傳心授到數字孿生的范式革新。產業鏈接維度構建“文化IP開發—場景化應用—衍生品孵化”的產業鏈條,培育方言沉浸式演藝、方言元素國潮設計、方言研學旅行等新興業態。實現方言文化從“博物館式保護”轉向“創造性轉化”,從資源沉淀到價值溢出的生態化轉型。
河南方言蟄伏著中原文明最本真的生命密碼,流轉著千年的語言基因。數字時代的聲浪不斷沖刷著方言的生存堤岸,我們面臨的不僅是語言多樣性的消減,更是文化傳承的慢性失血。破解方言的存續困局,需超越技術復刻的淺層邏輯,直抵文化生態重構的核心命題。轉化文化創新的活性因子,喚醒沉睡的方言基因,使中原大地的鄉音永遠躍動著文明賡續的生命力。
【作者:陳芙,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河南民間口傳文化的采錄整理與地方文化認同建構》(2023XWH20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