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話題“一家三口吃清洗過的雞蛋后中毒”登上熱搜,引發關注。
很多人認為,雞蛋經過運輸等流程,表面很臟,洗一洗吃得更放心。但你可能想不到,僅僅因為存放前的一個多余動作——清洗雞蛋外殼,就可能加速雞蛋變質,甚至誘發中毒。

為什么保存雞蛋前不建議清洗?《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解讀,并教你幾個特征分辨雞蛋是否變質。
受訪專家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唐振闖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徐桂云
為什么存放雞蛋前不能清洗?
為了食用方便,很多家庭會一次買一大盒雞蛋存起來慢慢吃。但雞蛋屬于生鮮農產品,儲存不當很容易變質,影響口感和安全。
要想讓雞蛋儲存得久且安全,首先要了解它的5個基本特性:
凍裂性
當溫度低于零下7℃時,蛋液容易凍結,造成體積增大,蛋殼破裂。因此,雞蛋不要放入冷凍室保存,也不要太貼近冷藏室內壁。
吸味性
鮮蛋可通過蛋殼上的氣孔和外界不斷進行“呼吸”,極易吸收環境中的異味。如果把雞蛋和香椿、韭菜、大蒜等味道比較重的食材放在一起,很容易串味,影響口感,也更易變質。
因此,買回來的雞蛋要先用食品袋或保鮮盒密封好,再放進冰箱內冷藏。
易腐性
鮮蛋內含豐富的營養物質,易成為細菌、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當雞蛋所處的環境溫度、濕度過高,或蛋殼破損時,很容易造成大量微生物繁殖,進而導致雞蛋腐敗變質。
易碎性
蛋殼具有一定強度,能承受一定壓力而不受損,保護雞蛋維持固有特性。當雞蛋遭到擠壓、碰撞時,極易造成蛋殼破裂,造成腐敗變質。
易潮性
雞蛋遭到雨淋、水洗、受潮時,會破壞蛋殼表面的膠質薄膜,致使氣孔外露,外界環境中的微生物極易進入蛋內繁殖,加速腐敗。
之所以不要清洗雞蛋后再儲存,是因為雞蛋表面有一層薄薄的膜,一方面可以阻擋外界細菌進入雞蛋內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雞蛋內部的水分不會流失,從而保持雞蛋的新鮮度,保留其中的營養物質。
用水將雞蛋沖洗后,“白膜”脫落,會造成細菌侵入、水分蒸發,加速雞蛋變質。
據央視科教頻道報道,實驗發現,清洗過外殼的雞蛋菌落比沒有清洗過的多出3~4倍。

雞蛋在出廠前大多已進行清洗、紫外線殺菌、涂油等工序處理,買回家后,可以直接存放,無需清洗。
雞蛋有4種表現,就是變質了嗎?
一些人可能會通過散黃、有裂紋、粘殼等特征來判斷雞蛋是否變質。徐桂云教授表示,雞蛋有裂紋、散黃等不一定是變質表現,需要分情況判斷。
散黃
造成雞蛋散黃的原因有很多:
如果不清楚是由哪種原因引起散黃蛋,可通過氣味判斷能不能吃。沒有異味的經高溫烹調后可以食用;但若已變臭,說明細菌已在蛋體內繁殖,不能吃。
散長斑
雞蛋長斑通常有兩種情況:
此外,初次下蛋時,由于母雞產道狹窄,產道壁被強烈擠壓,造成出血,可能產下少量血斑蛋。因此,如果雞蛋只是表面有少量“雀斑”,其他部位均無異常,說明品質不影響,可以放心吃。
有裂紋
雞蛋營養豐富,一旦外殼出現裂縫、裂紋,很容易被細菌侵入。如果卵殼膜沒破,可盡快加熱后食用。如果卵殼膜破了,就不要吃了。
粘殼
儲存時間過長時,雞蛋的蛋黃膜會由韌變弱,蛋黃緊貼于蛋殼,若局部呈紅色還可以吃;若蛋黃膜緊貼蛋殼不動,貼皮外呈深黑色,有異味的,就不宜再吃。
雞蛋挑選、存放“安全攻略”
購買雞蛋時,建議大家首選正規超市的大品牌產品,生產日期越近越好。如果購買了沒有標注日期的散裝雞蛋,可根據以下幾點判斷是否新鮮:
儲存一段時間后,可通過以下方法觀察雞蛋是否還新鮮:
雞蛋須儲存在干燥、清潔、無異味、溫度適宜、通氣良好的地方,且要輕拿輕放,防止蛋殼破裂。存放時還要做到以下幾點,以防提前變質:
1
保存時間
一般來說,在20℃下,雞蛋保質期為45天;在0~4℃的環境下雞蛋可保存60天以上。超過保質期,雞蛋的新鮮程度和營養成分都會受到影響。
中國注冊營養師劉萍萍表示,雞蛋如果放在2℃~5℃條件下冷藏,最好在40天內吃完;冬季室溫下儲存,盡量在15天內吃完;夏季室溫下儲存,盡量在10天內吃完。
2
把雞蛋較大的一端朝上放置
因為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雞蛋內部會形成氣室。氣室通常在雞蛋的大頭部位,大頭向上擺放能提高雞蛋內部的穩定性,使得蛋黃不會貼近蛋殼,有利于保證蛋品的質量。
3
隨取隨用
低溫雞蛋取出后在室溫下會“發汗”,小水滴中的微生物更易透過蛋殼深入到蛋液內層而感染雞蛋。因此,從冰箱中取出的雞蛋不適宜久放,也不適合再放回冰箱冷藏。▲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