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書場里,評彈繚繞悠揚;午后的暑托班內,孩童書聲朗朗……這一幕幕溫馨場景,是龍惠社區深耕全齡友好嵌入式服務的生動寫照。近年來,社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將服務精準嵌入居民生活場景,從“一老一小”“一病一殘”的急難愁盼,到青年群體的成長需求,全方位織密服務網絡,讓“朝夕美好” 成為覆蓋全齡段的日常幸福。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2/075932622.jpg" alt=""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2/075932712.jpg" alt="" />
精準施策,讓“急難愁盼”有解可尋
“服務要嵌到心坎上,就得先摸清群眾的真正需求。” 龍惠社區從頂層設計入手,用“繡花功夫”做好需求清單與資源整合的“加減法”。
社區黨委牽頭組建專項工作組,按照 “1510” 黨群服務圈陣地建設標準,全面摸排轄區閑置用房、人口結構、設施短板。通過統計60歲以上老人及青少年兒童數量,梳理充電樁不足、托育資源短缺等12類問題。依托協商議事室,每月召開居民代表會和專題研討會,廣泛收集“希望在家門口養老”“托育服務太緊缺”“下班后想充充電”等多元訴求。
針對這些需求,社區靈活運用補建、置換、改造等方式,激活 “沉睡資源”。將200平方米閑置空間改造成社區食堂,為獨居老人、新就業群體、退役軍人提供優惠送餐服務;升級80余平方米的“向日葵親子小屋”,添置安全游憩器材;新增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智能藥柜等便民設施,讓居民感受到“開門見服務”的便利。同時,聚焦“一病一殘”群體,引入家醫工作站,每周定點提供醫療服務和中醫理療,聯合專業機構打造無障礙通道,讓特殊群體的生活更有溫度。
全齡覆蓋,讓“朝夕美好”觸手可及
龍惠社區以老年人步行5分鐘為半徑,整合書場、老年大學、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10個陣地,構建起“5分鐘為老服務圈”。2000平方米的老年大學開設書法、聲樂等13門課程,吸引600余名學員;300余平方米的法治書場定期上演評彈、戲曲,成為老年居民的 “精神樂園”。“不用走遠路,在家門口就能上課、看戲,日子過得比蜜甜。”78歲的張阿姨笑著說。
對于“一小”群體,社區正加速打造“幼有善育”場景,計劃本年度在惠和花苑建成190平方米托育點,設置20個0-3歲嬰幼兒全日托位,配備專業保育員和安全監控系統;聯合高博、南大志愿者開設“放心自習室”,解決學齡兒童放學后的托管難題,緩解家長的“輔導焦慮”。
青年群體的需求同樣被精準捕捉。社區聯合蘇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打造“青年夜校”,利用晚間錯時開放場地,開設瑜伽、化妝、古典舞等課程,每周吸引近百名上班族參與。“白天上班沒時間,晚上在社區就能學技能、交朋友,感覺生活更有滋味了。”青年職工小王的話道出了許多年輕人的心聲。此外,700余平方米的社區健身中心全天候開放,成為青年居民鍛煉解壓的好去處。
多元共治,讓“服務脈絡”持續延伸
嵌入式服務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龍惠社區通過引入社會資源、孵化本土力量,構建起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服務生態。4000平方米的“嵌入式服務綜合體”里,各方力量協同發力——蘇高新文旅運營的老年大學場場爆滿,蘇州大學的青年夜校成為“網紅打卡點”,蘇高新健康集團運營的社區食堂日均服務200余人次。社區還培育出“銀齡志愿服務隊”,20余名退休老人化身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用“居民服務居民”的方式反哺社區。
今年以來,社區開展“銀發課堂”“非遺傳承進社區”等活動140余場,覆蓋全齡居民2500余人次。從重陽節的敬老宴到兒童節的親子活動,從青年夜校的技能培訓到中醫問診的健康守護,服務觸角延伸到每個年齡段。這種“多元共治” 模式,不僅讓社區榮獲“江蘇省老年友好社區”“全國敬老文明號”“蘇州市嵌入式社區服務典型案例”等稱號,更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服務活力源源不斷。
從“一老一小”到全齡友好,從“硬件升級”到“服務提質”,龍惠社區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證明,把服務嵌入生活圈,讓溫暖抵達心坎上,就能讓每個年齡段的居民都擁有穩穩的幸福。如今,社區正將“5分鐘服務圈”經驗向更多領域拓展,讓嵌入式服務覆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繪就更生動、更溫暖的全齡友好幸福圖景。(鐘金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