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旭穎
距離4月電商圈叫?!皟H退款”機制才幾個月,風波再起:這一次,AI竟成了造假利器。
近日,博主“蔡寶寶”分享了一條視頻,某店家售出的一瓶“鞋邊去黑劑”被要求“僅退款”,店主表示需要消費者上傳商品銷毀視頻,再進行退款。而消費者提供的視頻顯示,一只右手正拿著產品放進垃圾桶,突然憑空出現了第二只“右手”,兩只手一起把商品丟進了垃圾桶。“整個視頻濃濃的AI味?!钡曛鞅硎?。
視頻一經發出就引發了電商從業者的廣泛共鳴。不少人曬出自己店鋪遭遇的類似經歷:有買家要求一個杯子“僅退款”,但兩次提供的杯子破損處完全不同;有的全新衣服出現不合常理的破損,水果上的霉斑“一眼假”;甚至一些“不走心”的圖片還明晃晃留著AI水印。有AI領域專家曾統計,利用AI生成假圖申請退款的操作讓不少商家遭受的損失占營收的5%~8%。
當AI進入“僅退款”,新技術與舊規則之間又要如何找到平衡?
“薅羊毛”手段升級
“僅退款”即退款不退貨,近年來已逐漸成為電商行業標配。這一政策起初是為維護消費者面對運費高于商品價值、生鮮易腐難以退貨等特殊場景下退貨難的問題,促使商家提升商品品質,然而這一保護消費者的政策卻被部分買家“鉆空子”,以各類不合理理由申請“僅退款”,甚至催生出職業“羊毛黨”,令很多商家苦不堪言。正是因為“被薅怕了”,不少商家才提出了“讓消費者先毀掉商品再退款”的要求。
今年4月,各大平臺紛紛對“僅退款”機制作出調整。淘寶、拼多多、抖音、快手、京東等多個電商平臺宣布,全面取消或優化“僅退款”機制,消費者收到貨后的退款不退貨申請,將由商家自主處理。
平臺調整機制讓一部分買家收手,但還有一部分買家“升級”了手段。他們利用豆包、ChatGPT等AI工具將完好的產品圖片惡意扭曲成破損狀態,再借此向商家索要賠償,一番操作下來,買家便能免費獲得商品。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年(上)中國電商平臺商家投訴數據報告》顯示,任意僅退款占比高達50.36%,穩居2025年上半年全國電商平臺商家投訴問題榜首。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通證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恩漢表示:“AI應用已成為大趨勢,而極少數人將AI用在惡意‘僅退款’上,無疑會阻礙公眾對于新技術的認可程度,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可小覷?!?/p>
“AI修圖技術原本是為了降低圖片處理的門檻,現在卻被一些人惡意使用,這無形中破壞了市場規則。”李恩漢建議,為防范因技術進步導致的此類問題,平臺規則應不斷完善,例如在后臺增加AI圖片識別,用“技術治理技術”。此外,對“僅退款”采取“分級舉證制度”,如消費者需同時出示商品的實拍圖和實拍視頻。對于價值較高的物品,由專業機構出具鑒定報告,鑒定費用由過失方承擔。
觸犯法律底線
實際上,不良買家利用AI生成虛假圖片或視頻申請“僅退款”已經造成虛假陳述和欺詐行為,惡意索賠更可能侵害商家財產權,需承擔賠償、返還退款等責任,若明知是虛假AI內容仍以此獲利,可能構成詐騙罪。
根據《民法典》第577條,買家不退貨僅退款屬違約,商家可要求退貨或索賠損失。若涉及非法占有目的且數額較大(如累計超3000元),可能構成《刑法》第266條詐騙罪,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廣西已有買家因11元衣服造假退款,被判賠償商家800元。
今年3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聯合發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根據辦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主要包括顯式標識和隱式標識兩種形式,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惡意刪除、篡改、偽造、隱匿辦法規定的生成合成內容標識。
“僅退款”亂象的根治需依賴“規則完善+技術反制+法律震懾”三重機制。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針對電商“僅退款”領域的AI造假問題,各大平臺以及監管部門的監管政策需要進一步細化和落實。比如可以通過建立“AI偽造”快速立案通道,幫助商家或消費者及時維權。同時,需要通過督促各大平臺所發布的規則政策明確使用范圍和情形,協助權益的保障,最后推動平臺完善算法,對除“僅退款”外的大數據殺熟、惡意退款等行為加以嚴懲。
在處理“僅退款”問題方面,電商平臺肩負著重大責任。電商平臺有義務對證據進行合理審查?!按罱缙脚_協同治理構想是解決AI造假問題的關鍵之舉。各大平臺可以共享欺詐案例數據和模型,共同將‘AI造假’這一毒瘤鏟除。”曹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