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走進位于湖南省邵陽市北塔區賀井村的邵陽市美蔬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豆腐生產車間,一股濃郁的豆香撲鼻而來,幾名工人有序地操作機器,大豆經過浸泡,磨漿,煮漿,點漿,沖漿,成型……變成軟糯的豆腐,熱氣騰騰中透著勃勃生機。
這是賀井村為加速推進“百千萬工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引資于當地組建成立的豆制品生產企業,公司主要從事水豆腐、油豆腐、鹵豆腐、柴火香干等豆制品制作加工,該公司為邵陽市區唯一獲得市監局頒發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的豆制品加工工廠,已于10月14日正式投產運營。
機器生產出的豆腐能和人工制作的味道一樣嗎?為了確保豆腐制作出的口感,工廠花了不少心思。首先,從水源上下功夫,賀井村的豆腐在本地小有名氣,口感品質得到許多食客認可,不僅是幾代匠人的手藝傳承,精工細作,也是賀井村的水源,賀井村因井得名,井水冬暖夏涼,清冽甘甜,用于制作豆腐,嫩滑爽口,不易破,工廠為了從源頭上保證豆腐口感,鋪設管道從水井取水。豆腐發明于漢朝,經歷兩千多年匠人的不斷改良和創新,黃豆浸泡多久、何時點鹵、煮漿溫度等細節是各家制作豆腐手藝人不外傳的行業機密,工廠聘請本地制作豆腐的能手,將沉淀千年的工藝技術結合現代機械,制作出的豆腐味道會怎樣呢?
賀井村豆制品加工廠位于賀井村蔬菜基地旁(劉恩權 供圖)
“豆漿的過濾工藝決定了豆腐最終口感,豆漿在經過機器三次過濾后,口感更加細膩嫩滑,手工制作也達不到這種程度。”有著26年豆腐制作經驗的李亮明坦言:“現在機器化制作,不僅生產效率翻了幾十倍,我們做事也比以前輕松得多。”他舉例,一般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模式,夫妻兩人制作豆腐,一天產量為三四十斤黃豆,如今工廠有5名工人,每日最大產量可達到3000斤,效率提高數十倍,而且制作過程中的部分環節由機器完成,省時省力,工藝更高。
賀井村支部書記鄧珍強介紹:“賀井村此前制作豆腐都是家庭小作坊為主,產量和效益都不高,加上豆腐容易腐壞,市場只局限在本地,本地對豆腐消費需求有限,要想辦法做大‘蛋糕’進軍更大的市場,必須走新的發展路徑。”
如何提升“賀井豆腐”的“含金量”,成為本地特色農產品品牌,走進本地生鮮商超、學校食堂、大中型餐飲店,打開市場銷路,為村集體經濟、村民實實在在地增收?只有規范化、標準化、企業化!
工人將制作好的油豆腐分裝好(劉恩權 供圖)
賀井村采取“村集體+企業+農戶”模式,村集體投資場地、廠房等硬件設施,企業負責生產設備與運營,本地農戶優先入職,且所有村民可以享受成本價批發豆腐,到集市進行銷售。
1200平生產廠房拔地而起,企業成功落戶。走進標準化生產車間,映入眼簾的是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干凈衛生的生產環境,車間內洗手消毒區、生產區、油料區、熏烤區、包裝區、物流區、化驗室等區塊分明。工人們統一穿著工作服,佩戴口罩、手套,嚴格按照墻上張貼的操作規范守則進行操作,泡豆、磨漿、煮漿等主要生產程序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了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
鄧珍強說:“我們將抓住這次機會,努力開發豆腐傳統工藝與非遺文化,讓賀井豆腐得到市場認可,成為本地特色品牌,同時也帶動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發展活力。”(劉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