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01/14103084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她是國際金獎收割機,是韓國名校博士,是高校講臺上的青年教師,更是眾多學生眼中的“造船人”。從湖南走向世界,再回到故鄉,湘籍青年鋼琴家龍澗用琴鍵丈量夢想的寬度,也用教學傳遞音樂的深度。
“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江活水。”指尖流淌著貝多芬的旋律,心中裝著學生的未來,龍澗用她的雙重奏鳴,演繹著音樂與教育的和諧樂章。
國際舞臺上的湖南聲音
2025年8月9日,新西蘭奧克蘭圣三一大教堂。龍澗與奧克蘭新古典交響樂團合作演繹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是她藝術生涯的又一個高光時刻。
見到龍澗時,她剛從新西蘭演出歸來。一襲素衣,笑意清淺,言語間沒有絲毫“藝術家”的疏離感。“相比‘演奏家’,我更愿意稱自己為‘演奏者’。”她說,“音樂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修行,頭銜會變,但對它的純粹熱愛不應改變。”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01/14103191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龍澗的身上貼著許多標簽:歐盟國際鋼琴大賽金獎、上海國際鋼琴大賽全國總決賽青年組金獎、檀國大學博士……但她最看重的,卻是“教師”這一身份。“教學不僅是輸出,更是反哺。在引導學生時,我常被他們的提問激發新的思考,這是一種雙向的滋養。”
留學韓國,苦修之中見真章
2020年,已經在國內任教一段時間的龍澗做出一個決定:前往韓國檀國大學攻讀鋼琴演奏博士學位。這段被她稱為“苦修”的歲月,成為了藝術道路上的重要轉折。
在那段“幾乎睡在琴房”的日子里,她經歷過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極限,卻從未懷疑過自己的方向。“我知道自己正在做正確的事。我感受到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越來越豐富,感受到指尖對琴鍵的把控越來越敏銳,這些過程中的收獲對我來說都特別的‘甜’,足以融化所有辛苦。”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01/14103120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支撐她度過這些艱難時刻的,是對音樂方向的堅定。“我從未感到對音樂方向的迷茫,這很重要。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我也從未想到過要放棄。”
她的博士生導師Dr. Lee Ji-eun來自美國學派,教學風格開放而啟發式。“她從不直接說‘這樣做不對’,而是問‘要不要試試另一種表達?’”這種站在學生角度思考的方式,被龍澗帶回國內課堂,成為她教學哲學的重要基石。
“一江活水”,教的是琴更是人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江活水。”這“活水”不止于技術,更在于持續學習的狀態、開闊的視野和不斷更新的教育理念。在她的課堂上,學生不僅學琴,更學思考。“我希望他們大膽提問、勇敢嘗試二次創作。音樂本就沒有唯一答案。”
她坦言,不怕學生“跑偏”,因為“偏離有時是創新的開始”。在她看來,尊重原作與鼓勵探索并不矛盾,“關鍵是引導他們找到表達的邏輯與美感。”
造一艘船,渡人亦渡己
如今,龍澗不僅活躍于講臺,也持續踏上國際舞臺。今年8月9日,她受奧克蘭新古典交響樂團邀請,在新西蘭圣三一大教堂奏響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那是一場中西合璧的音樂會,同時也是一場支持兒童醫院建設的帶有慈善意義的演出。音樂不僅是藝術,更是一種力量。”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01/14103244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她常對學生說:“人生的目標不是祈求風平浪靜,而是去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這句話背后,是她對勇氣與自主的堅信。“我希望他們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舵盤,無懼風浪,直至滄海。”這是龍澗送給學生們的寄語,也是她自己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
從國際賽場到高校課堂,從獨奏者到引路人,龍澗始終以琴為舟、以教為槳,在渡人的過程中亦完成自我的擺渡。她說她只是一名“演奏者”,但在許多人心中,她早已是那個點亮星火的“造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