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ew
作為公共產品捐贈基金, GCC 致力于推進以太坊基礎設施研究。在以太坊基礎設施中,最常被使用和最具有公共性的就是以太坊的測試網。測試網是一個類似以太坊主網的測試環境,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與以太坊主網一致的基礎設施,由于測試網內進行交易幾乎不需要任何費用,所以測試網惠及所有開發者、研究人員和用戶。
本報告主要介紹測試網的歷史和現狀,這項研究有助于更廣泛地理解測試網的公共屬性,強調協作測試基礎設施如何在支持創新的同時,保持整個社區的可訪問性。通過記錄這些網絡的演進和功能,我們旨在為未來的測試網計劃提供參考,并展示社區支持的基礎設施的價值。
公開測試網 (Public TestNet) 是開發者和用戶最常被使用的測試網,這些測試網內可以用來部署智能合約,用戶也可以在水龍頭內獲得 ETH 來與測試網內的合約進行交互。公開測試網的部署時間軸如下:
在上圖內缺失了最新的一些以太坊測試網計劃,最新測試網計劃如下:
這些測試網的命名是極其有趣的,都是以地鐵站或或火車站的名稱作為測試網的名稱。Ropsten 和 Rinkeby 都是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站,Goerli 是柏林的火車站,Sepolia 是希臘雅典的地鐵站。而最新的 Hoodi 測試網是印度班加羅爾的火車站。
除了上述公開的測試網外,以太坊內部也存在一系列的用于專題測試的測試網,比如 YOLO 測試網用于測試 BLS 簽名等 Berlin 硬分叉升級所需要的特性。我們一般稱這些測試網為 DevNet。當然有時也被稱為 Client Integration Testnets。這些測試網往往并不對外開放,通常只有客戶端開發者和審計人員在測試網內部進行相關測試,這些測試旨在驗證不同客戶端實現是否都可以正常執行功能,并且驗證不同客戶端之間的互操作性。
在 All Core Devs Meeting 109 中,核心開發者討論使用地質斷層線作為硬分叉測試網的命名規范。在確定此原則后,核心開發者推出了 Aleut ( 代表阿留申海溝 )、Baikal( 代表貝加爾湖 ) 測試網用于測試 London 升級。但是后續的測試網命名并沒有遵循該規則,比如在 Baikal 測試網后另一個用于測試 London 升級的測試網被命名為 Calaveras 測試網。但是,核心開發者并沒有一直遵循該命名規則,比如最新的 Fusaka 硬分叉升級選擇了使用 devnet-1 / devnet-2 這種簡單且明確的命名。
先鋒時代:Olympic 和 Morden
Olympic 測試網于 2015 年初問世,是以太坊的第一個公開測試平臺,這個開創性的網絡甚至在以太坊主網正式上線之前就已上線,作為該協議功能的最終驗證。該鏈的 Chain id 是 0,可見其元老身份。
以太坊開發團隊建立了一個賞金系統,任何成功對網絡進行壓力測試并創建大量分叉的人都將獲得 25,000 ETH 的 獎勵,旨在通過高交易量和極端使用模式測試以太坊的極限。下圖展示了 Olympic 測試網活動結束后,EF 對測試網參與者的空投情況。
Olympic 測試網對早期以太坊開發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至于以太坊主網的創世區塊使用了來自 Olympic 測試網的 1028201 區塊作為 模版。但該測試網也存在許多問題,包括狀態集過大和潛在的私鑰漏洞,導致它在 2015 年 7 月以太坊主網成功上線后被棄用。測試網狀態集過大問題是因為 Olympic 測試網本質上激勵了垃圾交易的發起,用戶為了獲取獎勵發送了大量的垃圾交易,這導致 Olympic 測試網規模巨大。而潛在的私鑰漏洞問題主要是因為 Olympic 測試網早期代碼存在漏洞,可能導致 重放攻擊。
Morden 測試網在 Olympic 退役后迅速上線,并于 2015 年 7 月與以太坊主網同時上線。由于以太坊主網的 Chain id 為 1,所以 Morden 測試網選擇了 2 作為 chain id。Morden 在上線后一年多的時間里作為唯一的測試環境,并確立了其作為早期以太坊應用程序主要開發平臺的地位。然而,該網絡產生了嚴重的 共識問題。在最初創建 Morden 時為了避免潛在的重放攻擊,Morden 內的所有交易的 nonce 值都是 2^20 開始。而 eip-161 修改了部分關于 nonce 的規則,這導致 Morden 原有的 nonce 規則與 EIP-161 內規定的 nonce 規則產生沖突,最終導致 Geth 和 Parity 在區塊 1885074 處創建不兼容的區塊。這直接導致了 Morden 測試網被棄用。
值得一提的是,ETC 社區接納了這個廢棄的網絡,將其更名為「Morden Classic」,并繼續在其生態系統中運行。但在 2019 年,ETC 社區使用 Mordor 測試網替換了 Morden Classic 測試網作為其最新的測試網絡。
Ropsten 于 2016 年 11 月問世,是以太坊測試網的第三次迭代,以斯德哥爾摩地鐵站命名,Chain ID 為 3。這個工作量證明網絡的設計比其前代產品更加穩健,并成功支持所有主要的以太坊客戶端,使其成為以太坊測試基礎設施的支柱。
Ropsten 最有趣的時刻發生在 2017 年 2 月,當時它遭受了毀滅性的 拒絕服務攻擊。惡意攻擊者利用網絡的 PoW 機制,將區塊 gas 上限從合理的 470 萬逐漸提升至天文數字 90 億。這次攻擊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區塊,消耗了大量磁盤空間,并使客戶端同步幾乎無法進行,并導致 etherscan 無法正常顯示數據。
但以太坊社區并可有直接放棄 Ropsten 測試網。在社區捐贈的 GPU 算力支持下,Ropsten 團隊于 2017 年 3 月成功 恢復 了網絡,清除了累積的垃圾區塊,恢復了正常運行?;謴土鞒淌呛唵蔚?,以太坊開發者利用社區捐贈的 GPU 算力在攻擊發生前的區塊進行區塊挖掘,挖掘獲得了一條更重的鏈替代了原有被攻擊的鏈。我們可以簡單認為以太坊開發者利用算力進行了 51% 攻擊成功篡改了鏈的歷史以實現清理垃圾交易的目的。
這一事件成為網絡發展的分水嶺,促使人們開發了替代共識機制和更強大的測試環境。Ropsten 于 2022 年 6 月 8 日成為首個成功完成 Merge 的主要測試網,標志著以太坊測試網從工作量證明 (PoW) 向權益證明 (PoS) 的成功演進。
在 Ropsten 的 Merge 也是存在一些問題的,簡單來說,Ropsten 預計在區塊難度值達到 43531756765713534 時啟動 Merge 流程,該數值被稱為 TTD(Terminal Total Difficulty)。但 Ropsten 的 TTD 因為惡意攻擊被提前達到,此時 PoS 中用于共識的 Beacon 鏈還沒有啟動。為了避免問題進一步發生,核心開發者要求 Ropsten 的節點手動將 TTD 設置為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然后等待核心開發者進一步修改。該事件的流程可以閱讀 Ropsten TTD Postmortem 和 Ropsten testnet Merge。最終的結果是以太坊核心開發者解決了 TTD 問題,Ropsten 最終還是完成了 Merge 流程。
2017 年 2 月的 Ropsten 攻擊推動了權威證明 (PoA) 測試網的開發,并以 2017 年 3 月的 Kovan 測試網 為開端。Kovan 由 Parity 團隊創建,代表了測試網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它犧牲了純粹的去中心化,以換取安全性和穩定性。該網絡以新加坡的一個地鐵站命名,采用 42 作為 chain id,并保持了 4 秒的出塊時間。
具體來說,Kovan 使用了 Aura 算法,該算法非常簡單,算法定義了多個可以出塊的可信出塊者,并根據時間進行輪換,每一個時間段內只有一個出塊者進行出塊。顯然,PoA 算法下,攻擊者無法任意發起 DDoS 攻擊,PoA 出塊者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會直接拒絕來自攻擊者的任何交易。
盡管 Kovan 進行了創新,但它在客戶端支持方面仍存在局限性,僅與 Parity,而無法與更廣泛的以太坊客戶端生態系統兼容。這一限制意味著使用 Geth 等其他客戶端的開發者無法充分利用 Kovan 進行測試,從而導致測試環境的碎片化。
Rinkeby 于 2017 年 4 月推出,旨在響應以太坊團隊對更通用的 PoA 解決方案的需求。Rinkeby 以斯德哥爾摩的另一個地鐵站命名,實現了 Clique 權威證明 (PoA) 共識引擎,該引擎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現有客戶端代碼庫的干擾。Rinkeby 的 chain id 為 4,出塊時間為 15 秒,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測試環境,使其能夠更輕松地跨不同的以太坊客戶端實施。
由于 Clique 共識是一個通用方案,所以以太坊開發者專門在 EIP-225 內對共識算法內容進行了描述。該共識算法重新利用現有的區塊頭字段,引入了創新的治理機制。extra-data 字段被擴展以容納 secp256k1 簽名,而 miner 和 nonce 字段則被轉換為用于管理授權出塊者列表的投票協議。這個優雅的解決方案允許通過全民投票實現動態驗證者管理,同時保持與現有技術的兼容性。
Rinkeby 實現了卓越的穩定性,在運營期間處理了約 1.64 億筆交易,涵蓋 1100 萬個區塊。Rinkeby 鏈的最終結局是 Rinkeby 維護團隊決定不再通過 Merge 進行 Rinkeby 的遷移,具體原因可以參考 該推文。簡單來說,Rinkeby 主要由 Geth 的開發者維護,該網絡運行時間過長積累了大量數據,這導致 Merge 很難進行。
Goerli 的起源于 2018 年 9 月的 ETHBerlin 黑客松。當時,ChainSafe 團隊啟動了一個有趣的項目,旨在用 Go 語言實現 Parity 的 Aura 權威證明 (PoA) 共識機制,以實現與 Geth 的兼容性。當 Afri Schoedon 與 ChainSafe 合作創建他們設想的 「下一代」公共 PoA 測試網 時,這個項目逐漸發展成為一項正式計劃。
Goerli 的核心目標就是支持多客戶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開發團隊首先嘗試在 Geth 內部實現 Parity 設計的 Aura 算法。在 ETHBerlin 黑客松中,開發團隊實現了這一目標,但發現它對現有代碼庫的侵入性過強。最終 Goerli 團隊為了實現多客戶端兼容的目標選擇了 Clique 共識引擎,該引擎已在 Rinkeby 測試網中證明了其價值,但 Goerli 開發團隊編寫了大量代碼使得所有主要的以太坊客戶端支持該共識協議。
Goerli 于 2019 年 1 月 31 日正式上線,Chain ID 為 5,出塊時間為 15 秒。該網絡在客戶端多樣性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支持 Geth、Parity、Nethermind 等主流平臺。這種廣泛的兼容性使 Goerli 成為第一個真正通用的 PoA 測試網,解決了困擾早期網絡的碎片化問題。
該網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使其成為應用程序開發者、基礎設施提供商和協議研究人員的首選。在以太坊準備合并之際,Goerli 被選中于 2022 年 8 月 11 日與 Prater 信標鏈測試網合并,成功從 PoA 共識過渡到 PoS 共識。
Goerli 最嚴重的問題是該網絡內的 ETH 供應量有限,這導致 Goerli 網絡在生命末期出現了 嚴重的 ETH 供應問題。大部份在 Goerli 上進行開發的開發者和用戶不得不在多個水龍頭獲取測試代幣,甚至不得不支付資金購買測試代幣。
Sepolia 也是一個 PoA 測試網,該測試網主要由 ETHPandaOps 維護。ETHPandaOps 是一個專注于監控和優化以太坊基礎設施的團隊,該團隊目前是以太坊基礎設施的核心維護團隊,主要提供為以太坊提供以下方面的能力:
- 網絡監控工具,提供有關 Ethereum 網絡運行狀況、性能和行為數據。該團地也維護了一個以太坊網絡運行情況的數據集 Xatu
- 測試工具,主要服務于以太坊核心開發者,幫助核心開發者快速構建包含多個不同客戶端的 DevNet 來測試節點軟件內某些 EIP 是否正確實現,該工具的代表就是 ethereum-package
- 其他工具。比如 ETHPandaOps 也開發了測試網代幣分發的 Funding-vault 以及節點快照工具 Snapshotter
作為 PoA 測試網,Sepolia 沒有辦法進行完整的 PoS 層面的測試,所以該測試網專注于執行層方面的測試,簡單來說,該測試網是為智能合約工程師和用戶設計的。相比于 Goerli 測試網,Sepolia 最大的優點是該測試網內的測試 ETH 的供應是沒有上限的,所以開發者可以較為簡單的從水空頭內獲取測試代幣。
與 Sepolia 不同,Hole?ky 和 Hoodi 都是公開測試網,同時專注于協議層測試的。所謂協議層測試,主要指測試 PoS 等方面的功能,比如 ETH 質押者是否可以正常退出等。Hole?ky 曾是協議層測試首選的測試網,但在 Pectra 升級內,該測試網遭到 嚴重破壞。簡單來說,Pectra 升級時 Hole?ky 測試網被錯誤配置導致三種節點客戶端無法正常參與共識。由于共識出現問題,大量質押者被罰沒,也導致了 PoS 質押的退出隊列變得極其擁擠。以太坊核心開發者推出了一系列的恢復方案,更新了客戶端軟件,同時伴隨著 2 周左右的大規模罰沒,大量錯誤的節點被罰沒了所有資金以至于無法繼續參與 PoS 共識。在正確節點軟件和錯誤質押者被剔除后,Hole?ky 測試網最終恢復正常。
但 Hole?ky 測試網的事件導致 Hole?ky 測試網在 2025 月 2 月底無法正常參與 Pectra 升級的其他測試。比較大的影響包括:
- 由于之前共識出現問題,導致 Hole?ky 測試網狀態比較混亂,測試參與者需要處理一些之前錯誤配置導致的共識問題,這導致測試難度進一步上升
- 由于大量質押者被罰沒退出,導致退出隊列異常龐大,測試人員很難測試質押退出。而質押退出是 Pectra 升級的覆蓋范圍
為了避免影響 Pectra 升級的正常上線,ETHPanOps 推出了 Hoodi 測試網。本質上,Hoodi 測試網與 Hole?ky 測試網的職責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驗證 PoS 等協議層是否可以正常執行,只是 Hoodi 測試網相比 Hole?ky 測試網更加干凈。
所以目前對于智能合約工程師而言,使用 Sepolia 測試網進行相關測試是最優選擇,而對于協議層面的測試,使用 Hoodi 測試網是最優選擇,而 Hole?ky 測試網基本處于廢棄狀態。最近,ETHPanOps 希望 驗證 60M 的區塊 gas 上限對以太坊的影響 時就只使用了 Sepolia 測試網和 Hoodi 測試網。
在上文內,我們介紹了以太坊測試網的基礎歷史。以太坊測試網的每一次更換都是因為一些技術原因導致的。從 Olympic 到 Morden 的轉換是因為 Olympic 內包含太多垃圾交易;從 Morden 到 Ropsten 的轉換是因為 Morden 存在的共識分裂問題;從 Ropsten 到 Rinkeby 的轉換是因為 Ropsten 作為公開測試網容易遭到拒絕服務攻擊;從 Rinkeby 到 Goerli 的轉化是因為 Ropsten 在 Merge 升級后完成了歷史使命,Ropsten 積累的大量數據不適合進一步運營;從 Goerli 到 Sepolia 測試網是因為 Goerli 存在的 ETH 供應問題以及 Goerli 的運營周期。
而 BTC 測試網的更替則相當具有「暴力」屬性。BTC 在歷史上存在四個主要測試網,這些測試網被直接命名為 Testnet1 / Testnet2 等。對于 Testnet1 和 testnet2 基本很難找到相關歷史,但是對于 testnet3 和 testnet4 之間的更新則具有相當多有趣的因素。
testnet3 是 Bitcoin core v0.7 版本引入的測試網,主要解決了 testnet2 測試網難度過高、交易長時間無法確認的問題。但是 testnet3 的相關代碼存在問題,該問題的詳細介紹可以閱讀 lopp 在 2024 年 4 月發布的 Bitcoin Testnet Block Storms。簡單來說,testnet3 測試網存在一個漏洞,該漏洞會導致區塊難度重置,下圖展示了區塊難度重置的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 testnet3 測試網難度波動極大,偶爾會出現因為區塊難度重置導致難度下降 7 個數量級的情況。一旦出現這種難度異常下降的情況,理論上 testnet3 的礦工可以利用 ASIC 礦機或者 GPU 程序短時間內挖掘大量區塊。
在 2024 年 4 月,lopp 發布了一篇新的文章 Griefing Bitcoin『s Testnet。這篇文章介紹 lopp 利用之前發現的 testnet3 的漏洞對 testnet3 進行了致命的攻擊,同時在文章中,lopp 也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具體的意愿是:
- testnet3 應該被放棄
- testnet 網絡內的 BTC 不應該有任何價值
當然,lopp 攻擊 testnet3 的直接起因是聲稱構建 btc 上的 zk rollup 的 SatoshiVM 項目希望廣泛的用戶參與測試,顯然,這些用戶參與測試時需要獲得 testnet btc 作為 gas 等。這導致 testnet3 上的 BTC 開始被售賣。
而 lopp 認為測試網內的 BTC 應該沒有價值,任何開發者都可以免費獲得測試網 BTC,同時測試網 BTC 應該只被用于開發目的使用,SatoshiVM 項目顯然不符合 lopp 的價值觀。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同時推動 BTC 測試網更新,lopp 開啟了一項大量挖掘 testnet3 區塊的攻擊行為。

從上圖可以看到,lopp 參與挖礦后,testnet3 的區塊數量每天增加了 300%。當此操作開始后,lopp 觀察到了一些出售測試網代幣和 motoswap 項目的抗議。lopp 在調查后,發現 motoswap 是 BSV 團體運營的。lopp 并不是很滿意上述用戶的表態,所以 lopp 加大了挖掘 testnet3 區塊的哈希律,實現了下圖中顯示的恐怖的出塊速度:
這意味著 testnet3 在以過去 150 倍到 200 倍的速度出塊,這對大量依賴 testnet3 的基礎設施造成了巨大打擊。比如知名的 BTC 側鏈項目 Stack 在 lopp 開始攻擊 testnet3 后,其依賴 testnet3 的 stack 測試網無法正常運轉。在 The Challenges of Building on Bitcoin Testnet 一文中,stack 聲明工程師為了保持 testnet3 上的 stack 測試網執行花費了大量時間修改當前測試網的代碼,但仍無法使得 stack 測試網正常運轉。stack 最終決定放棄 testnet3 上的測試網,使用 stack 團隊可以維護的主權測試網 Bitcoin Regtest。
lopp 在自己的文章內寫到:
Suffice to say that it』s a very bad idea to use testnet for anything of real value. Testnet is not secure, and I『m happy to prove it to folks who refuse to believe it. I』ll reiterate: I don『t care if folks are using testnet to test out controversial things like inscriptions / runes / ordinals / exchanges / etc. But if you』re going to do those things for actual value, you『re far better off using something like dogecoin or litecoin. You know, a production network that isn』t intentionally hobbled.
簡單來說,lopp 攻擊 testnet3 的根本原因是 testnet3 內的 BTC 開始存在價值。當然,作為 Bitcoin Core 的開發者,lopp 也說明攻擊 testnet3 的行為只使用自己的 GPU 和自己部署在本地的節點。同時,lopp 也說明 testnet4 測試網代碼正在逐漸完成。
在文章的最后,lopp 表示避免測試網代幣價值累積的唯一方法可能是宣傳定期重置的文化。測試網最好會被定期重置,這樣既可以降低測試網所占用的狀態,又可以避免測試網內的 BTC 價值累積。從這角度看,以太坊提前規劃了每一個測試網的生命歷程,等待測試網生命歷程到期自動廢棄是一個超前且有效的設計。
最終,在 2024 年 10 月推出的 Bitcoin Core version 28.0 中,核心開發者增加了 testnet4 的支持。
與以太坊類似,BTC 其實也存在一些其他類型的測試網,除了上文介紹的 testnet3 和 testnet4 這種 Bitcoin Core 支持的公共測試網外,Bitcoin 還存在以下類型的測試網:
- Bitcoin Regtest 也是 bitcoin core 提供的一種測試網,但該測試網是本地測試網,測試網的所有者可以直接使用 RPC 生成區塊等
- Bitcoin Signet 是一種混合測試網,該測試網是公開的,但是要求區塊帶有特定的簽名,該機制類似 PoA。所有的區塊只有經過管理員同意才可以被認可。
正如前文所述,Bitcoin testnet 的升級在某種角度來說是「暴力」的,lopp 使用了最極端的挖掘 testnet3 區塊進行攻擊來推動了 Bitcoin 測試網的升級,并表達了自己個人意愿。
假如以太坊內出現類似 testnet3 問題,以太坊核心開發者大概率會邀請利益相關方在核心開發者會議中通過溝通解決,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更加優雅且并不會影響測試網內的執行測試的項目,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方式可能不太去中心化。而 lopp 直接攻擊 testnet3 的方式是以一種最去中心化的方式表達了個人意愿,當然隨之帶來的一些破壞只能被視為轉型陣痛。
以太坊和比特幣測試網都是一種公共物品。在本節中,我們簡單討論一下公共物品的經濟學屬性,并對測試網內的一些行為進行經濟解釋。首先,我們需要定義公共物品的性質是,所謂公共物品指的是多人可以共享但是不干擾他人享用的。公共物品的定義是簡單的,但是辨別哪種產品是公共物品是需要特定角度的。公共物品在很多情況下具有公共和私人的雙重屬性,比如 NFT 可以被所有人欣賞其藝術價值,某些用戶的欣賞并不會影響其他用戶的欣賞,在這個角度上,NFT 實際上可以被視為公共物品,但是 NFT 的所有權隸屬于某一個鏈上地址,在這個角度來看,NFT 又不是一個公共物品。
對于為什么公共物品往往并不對外收費?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與大家的認知并不相符,以以太坊測試網為例,測試網帶給 Alice 的價值可能是 10,而帶給 Bob 的價值可能是 1。以太坊測試網作為公共物品,Alice 和 Bob 是可以共用的,所以假如以太坊測試網不收取任何費用,那么 Alice 獲得 10 的收益而 Bob 獲得 1 收益,總體上 Alice 和 Bob 獲得了 11 收益。但假如測試網收取 2 費用,此時 Bob 因為測試網收取的費用大于測試網的價值,原本會使用測試網的 Bob 就會選擇放棄測試網,那么總體上只有 Alice 獲得的 10 收益。在上文介紹的這個簡單案例中,我們觀察到一旦測試網征收費用,那么就會有原本可以享受公共物品的人退出導致總體收益下降。
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是進行價格歧視,即對 Alice 征收 10$ 費用,同時對 Bob 征收 1$ 費用,但在大規模網絡內部,我們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實現對不同人征收不同費用。所以為了實現經濟學上的最優,公共物品只能選擇不收取費用一種途徑。所以公共物品不是天然免費的,只是因為如果要實現全局經濟利益最優,在區別定價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的情況下,公共物品只能選擇免費開放。我們可以看到此處的核心其實是公共物品實現價格歧視的成本問題,假如成本足夠低,公共物品可以進行定價。
對于如何在滿足公共物品公共性的基礎上對外進行費用收取方面,經濟學內存在隔離理論的概念。所謂隔離指花費一定成本將一部份公共物品使用者與其他公共物品使用者隔離,并對這部分使用者進行費用征收。首先,對于沒有被隔離的用戶而言,公共物品仍是可以免費享受的,而對于被隔離的用戶,這部分用戶需要為公共物品付費。注意,此處的付費不一定是直接支付資金成本,也有可能是支付時間等間接成本。
以測試網為例,以太坊測試網就進行了隔離操作。對于普通用戶,可以在公開水龍頭內獲取測試代幣。但是對于需要消耗大量測試代幣的用戶,以太坊測試網對這部分用戶進行隔離,這部分用戶需要付出額外成本一次性獲得大量測試代幣。目前以太坊獲取大量測試代幣的途徑是使用 Funding Vault。這是一個 ethpandaops 維護的倉庫,任何希望獲得大量測試代幣進行項目測試的用戶都可以通過此倉庫提供一系列材料證明自己確實需要大量測試代幣,然后直接從 ethpandaops 手中獲取代幣。
而 BTC 的 testnet 系列測試網也使用了隔離手段。對于小金額測試 BTC 的獲得,用戶可以直接在公開水龍頭內獲得,但對于有大量測試代幣需求的用戶,testnet 對這些用戶進行隔離。這些用戶只能通過運行 testnet 網絡節點并花費資源挖礦才可以獲得較多的測試代幣。
我們可以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會自覺或不自覺的使用隔離理論實現公共物品的合理使用。雖然隔離理論有時候會以披著「避免公共物品被濫用」的外皮出現,但本質上都是建立各自的隔離。當然,對于隔離哪些用戶,使用哪種方法隔離就是不同測試網價值觀的體現。目前來看,無論 BTC 測試網還是以太坊測試網基本都同意測試代幣不應該有價值的理念。
本文總計了歷史上所有以太坊的公開測試網的變遷,以及介紹 BTC 測試網的 testnet3 的戲劇性事件。在文章的最后,我們介紹了公共物品的經濟學問題,即公共物品不對外收費的根本原因在于無論如何對外收費都會對社會總體利益產生影響,最后介紹隔離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