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冬,南京城被入侵日軍占領...
刀影與火光中,普通市民王廣海為了求得生存機會,成為了日軍駐南京部隊的翻譯官。
在此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同胞們慘死腳下的情景,甚至其中還有自己的老婆和孩子...
聽著那一聲聲屠戮哀嚎,他卻始終沉默如石,佯裝麻木,扮演好一具會呼吸的木偶,才能茍延殘喘。

《南京照相館》所有角色皆有自己的人物弧光和成長線,唯有王傳君飾演的王廣海不配擁有!
同樣都會說日語,關谷神奇已不再神奇!
他并非傳統抗日敘事下的臉譜化Han奸形象...
而是一個在絕境中不斷進行自我催眠自我欺騙的求生者,用職業身份麻醉良知,以投機姿態換取生存,卻在人性底線反復掙扎的…這樣一個角色。

王廣海他并不完全是一個百分之百惡的人,但絕對是一個爛人,爭議點就在此處...
網友們真沒必要替他洗白!
最后被一槍斃命,是對他的善待,也是一種解脫,如果按照傳統抗日片去演,那王廣海肯定要死得更慘一點,才能平民憤啊。
不過,有爭議,才值得去討論嘛...
有的觀眾認為貪生怕死那是人之本性,從隱忍到爆發需要時間積累,王廣海老婆孩子被殺是起點,屠城是過渡點,而深愛的毓秀即將被日軍侵犯時,正是壓垮他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臨死前那句臟話,完善了人物的反抗之路,角色此刻得以升華!
因為這一刻,角色有了良知,有了民族情義。
對于王廣海,你們真是這樣解讀的嗎?他真值得我們去共情嗎?

在我個人理解中,答案是“不”!他并沒有!
從王廣海在片子里經歷的幾幕關鍵場景,我們可清晰洞見這個人物的心理走向...

比如摔嬰事件,王廣海目睹日軍殘忍行為,表情充滿了難以掩飾的痛苦。
但為了生存,他立刻啟動了自我保護機制。
他拿起喇叭,強作鎮定高喊:他只是暈了。并催促大家笑一笑,要拍照了...
這一幕極其殘酷地展現了他為了活下去,如何強迫自己扭曲認知,粉飾太平,將巨大沖擊壓抑下去,這既是欺騙民眾,更是欺騙自己。
他自詡不是Han奸,是翻譯,將服務日軍美化為職業行為,甚至幻想與日方建立平等關系。

他和伊藤秀夫對話, 總強調“我們是朋友”,借此來獲取生存特權與心理安慰...
這不就是典型的奴役者自我欺騙行為嘛。

再比如毓秀兩次追問“他們會輸嗎?我們有未來嗎”?王廣海如何回答的?
怎么會輸!人都死沒了誰和他們打!那一語雙關的絕唱質問讓情感壓抑達到了爆發臨界點。
王廣海向毓秀坦白了自己的生存邏輯,因為看不到勝利希望,所以選擇茍活...
和對方成為朋友也是試圖想保全身邊人。
而對無法控制之事則選擇視而不見,這套邏輯是他賴以生存的心理防御機制。

另一層面,毓秀問我們有未來嗎?既指兩人曖昧關系,亦暗喻民族命運...
但王廣海想不到那么長遠,他目前所做的這一切,只希望和毓秀能有一個美好未來。
所以,當毓秀被侵犯時,他長期構筑的心理防線轟然倒塌,之前連妻兒被殺都沉默退縮的他,此刻卻因最私密的情感紐帶被踐踏而爆發。
為愛赴死看似英勇,實則是絕望下的本能反抗,他終究未能超越個人情欲,將其上升為民族大義。

而臨死之際的痛罵,讓他找回良知了嗎?
與其說是良知,不如說是“想當人”的瞬間沖動所致,那一刻狗咬主人的嘲諷徹底顯形...
他至死都被視為工具,從未獲得“人”的尊嚴,他的爆發更像是一種絕望宣泄,而非覺悟成長。

一開始我就說明了,王廣海不配擁有人物弧光,更不配擁有帶升華性質的個人成長線...
因為他的高光點恰恰在于其“無成長”。
他從始至終都深陷于自我欺騙的生存策略中。
其爆發是這套生存邏輯徹底失效后的應激反應,非精神境界升華,他未能像其他角色那樣完成從求生到抗爭的人物轉變...
而關于他是否知曉妻兒遇難,無論是不知道還是知曉真相但選擇偽裝,都符合他整個人生都在偽裝的核心設定。
王傳君賦予角色“無成長”,成就了這段歷史的真實感。
當其他角色完成英雄覺醒時,王廣海卻始終困在茍活-偽裝-崩潰的死循環中...
這種未完成的救贖撕開了戰爭對人性的異化,使他成為了一個極為豐滿,推動故事并引發深刻討論的反派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