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點,薄霧籠罩下的陽曲縣侯村鄉西黃水村果園已人影綽綽。果農賈志洪摩挲著磨得發亮的竹籃,指尖輕觸帶著露珠的水蜜桃,“咔”一聲脆響,果實應聲而落。“要趁露水未干時摘果子,這時候的果子最水靈。”他笑道。眼下,陽曲縣正迎來采摘旺季,從桃子、西梅到蘋果、香梨,這座地處北緯37度黃金緯度帶的縣城,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水果+采摘”的創新模式,將小小果實做成了推動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26/114751142.jpg" />
坐擁北緯37度黃金緯度帶,地域廣、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等自然優勢,賦予陽曲水果“果型端莊、色澤靚麗、糖酸適中、口感上佳”的特質。全縣果樹種植面積達2.31萬畝,涵蓋梨(酥梨、玉露香梨、巴梨)、蘋果(富士系、嘎啦、國光、維納斯黃金等)、桃(血桃、油桃、蟠桃、水蜜桃)、杏(駱駝紅、凱特杏、白水杏)、葡萄(龍眼葡萄、早黑寶、陽光玫瑰)、櫻桃和西梅等,采摘期從4月綿延至10月底,實現“三季可采”。策略上以“優”字當頭,精心打造“果盤子”新業態,通過“以果引客、以旅興農”,實現產業、生態、經濟多贏。該縣同步推進鄉村旅游配套升級:交通路網直達果園,游客入園更便捷;采摘園配備停車場、休憩驛站等“一站式”服務設施,優化游玩體驗;更以采摘節、品鑒會等特色活動為媒,吸引八方游客,擦亮“陽曲采摘”金字招牌。
以碧山村為例,山地地形曾限制傳統農業,村民零星種桃的“無心之舉”,經40年持續引進良種、改良技術、完善交通(如爭取政府資金修路),現已發展為支柱產業。全村49戶均擁有桃園,種植面積超千畝。村民韓建云30畝桃園種植著油桃、血桃、突圍桃、水蜜桃、蟠桃等多個品種,成熟即被搶購一空。
此外,碧山村還推出“4月賞桃花、5月觀芍藥花、6月摘甜杏、7月有油桃、8月水蜜桃、9月采蘋果”的特色活動,水果采摘一直能持續到10月底。村民小組組長石建軍說:“以前種植玉米、谷子,一畝地收入僅千余元,現在保守估計,一畝地栽30多棵桃樹,畝產2000多公斤。每年桃產業產值達2000多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萬余元。”
科技成為產業升級核心引擎。泥屯鎮歸朝村西梅種植大戶王秀紅深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之道,依靠縣里組織的農技專家田間指導和“中國農技推廣”App,不斷更新品種、提升技術。
縣委組織部、團縣委精準對接需求,依托“博士小院”創新平臺,邀請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呂英忠帶領的博士團隊深入田間送“科技及時雨”。如在蘆家河村車厘子大棚,博士團隊直指“樹形過密”問題,指導升級智能調控系統(安裝物聯網溫感器、分區噴霧裝置),構建“監測-預警-調控”閉環管理,大幅提升果品品質與產量。
陽曲縣已成功將采摘產業鍛造成鄉村振興新支柱,并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滿足游客多元需求,為農民持續增收注入強勁動力,一幅因“果”而興的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來源:陽曲微訊)
(網易山西 黃晶 助編 李曉娜)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26/114752702.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