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寄予的“邵武是個好地方”“邵武的工業是希望所在”殷切囑托,結合深化拓展“三爭”行動、細化實化“五增”工作重點,落實“八重”工作理念,發揮城鎮化率83.23%、城鄉居民收入倍差1.6等優勢,編制落實《邵武市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實施方案》,錨定經濟、城鄉、生態、文明“四大共富”機制,以入選省城鄉融合試點為契機,因地制宜探索“以產促融、產城融合”帶動“城鄉共融、全民共富”的邵武路徑。
堅持產業提質,激活共富新引擎。將氟新材料、竹木加工和新型輕紡、中藥材“2+2”特色產業體系作為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的關鍵抓手,做大做強具有山區特色的縣域經濟。一是主導產業“求新”。把握氟新材料產業集群獲評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竹產業入選全省首個重點產業鏈特聘專家團試點有利契機,深化與福州大學、廈門大學、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和付賢智、呂劍等院士專家組成的高質量發展顧問團合作,探索“科創飛地”“產業飛地”“人才飛地”等模式,加快推進福州大學“邵武樓”、氟新材料創新研究院、竹產業創新研究院等項目建設,助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增強產業吸附力、致富力。到2029年,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氟新材料產值突破500億元,帶動就業3萬人;竹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帶動就業3萬人。二是特色產業“煥新”。聚焦做好“土特產”文章,統籌“三茶”發展,依托4.98萬畝生態茶園和“邵武碎銅茶”等資源,爭取今年完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工作。發揮全省首個多花黃精科技小院優勢,持續開發黃精面膜等高附加值產品,推動黃精產業從單一的種植向“林下藥、林上產、林中游”三產融合發展轉變。到2030年,黃精種植面積力爭達6.5萬畝,全產業鏈產值超10億元。依托全國首創的竹蓀液體菌種技術和南平首家閩贛食用菌交易市場,深化與省農科院合作,布局食用菌產品SC生產線、鮮干品檢測室、科研中心等要素環節,加快《邵武竹蓀產業發展白皮書》編制和名特優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到2030年,竹蓀全產業鏈產值力爭超10億元。圍繞打響“和平豆腐”品牌,支持引進新技術新設備,研發豆腐預制菜、即食豆腐系列伴手禮等新產品,實現產業一體化、生產鏈條化、產銷增值化。三是文旅產業“向新”。主動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和環武夷山世遺地文旅集聚區建設,圍繞“1+3+3+N”特色產品體系,以“全國最美公路”世遺1號風景道為主線,實施新一輪“引客入邵”行動,聯動沿線6個旅游鄉鎮、21個行政村和4個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煥新提質,和平古鎮、天成奇峽、二都養生谷等景區景點串點成線、串珠成鏈,將文旅“流量”轉化為共富“增量”。
堅持改革提效,打通共富新動脈。深化綠色創新、農村綜合、營商環境、民生領域等四大集成改革,變“改革成果”為“發展紅利”。一是以改革激活力、促增收。加強與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團隊合作,立足首個縣級全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落實“黨建體檢”和黨政主官五個“1+1”機制,統籌推進“一規劃一導則一方向一機制”建設,完善“百企富帶百村富”“雙百工程”等機制保障,以村企共建、結對幫扶、項目合作、投資參股等形式,拓展村企聯建新模式、產業融合新方式。緊扣“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打造鮮花谷、林棲谷、金穗谷、瓜果谷、中藥谷“五谷豐登”黨建品牌,發展來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電商直播式、農旅融合式、品牌帶動式等六類“振興工坊”,多渠道幫助村民增收致富。力爭今年內建成各類“振興工坊”45家,帶動就業1500人、村集體增收1000萬元。二是以改革優服務、惠民生。優先抓好民生領域改革,深化“4+N”醫防融合全民健康網格化服務體系,加強與省附一、浙二院緊密型醫聯體協作,創新“1236”縣域特色優質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強縣級、活鎮級、穩村級”;推廣“幸福里”社區“四不離”互助養老模式,加快完善和平“幸福里”配套設施,穩步推進4個在建“幸福里”社區建設;立足省級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推動一中新校區9月投入使用,致力打造閩北一流的省級普通示范性高中,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以改革破瓶頸、提質效。直面鄉鎮規模失衡、效能低下和“空心村”加劇、“薄弱村”困局等挑戰,啟動《邵武市行政區劃總體規劃思路》編制,深化運用村莊優化整合“五問”工作法,按照遠中近三期發展目標,穩步推動通泰街道析置新街道、曬口街道和下沙鎮合并設立新街道等鄉級行政區劃優化,探索金桂“跨鎮聯建”模式,按照“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原則,穩慎推動村莊優化整合,一體布局縣鄉村發展。
堅持生態提優,繪就共富新畫卷。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對標“四個全域”目標任務,突出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生態富民,一體推進護綠、擴綠、興綠。一是護綠固本,夯實生態基底。聚焦守好武夷山國家公園,用好全省首個縣級城市美麗建設實施方案,深化“生態體檢”、林長“巡山交樹”制、河長“巡河交水”制等,統籌推進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山川、美麗園區建設,高標準推進金塘產業園“污水零直排區”和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試點建設,堅決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二是擴綠提質,筑牢生態屏障。落實森林“三改”技術措施,深化“十百千增綠擴綠行動”,漸進式開展世遺1號風景道沿線等重點區域規模化花化彩化,完善富屯溪、古山溪、樵嵐溪等濱水生態景觀帶,加快村莊綠化美化,鼓勵發展庭院經濟,讓群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以金塘園區入選全省首批“零碳園區”試點為契機,加快推動碳達峰實施方案編制實施,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三是興綠惠民,轉化生態價值。實施省級“三多”改革試點,做強竹、茶、黃精等生態優勢產業,完善升級竹產業鏈特聘專家團、多花黃精科技小院等高能級科創載體建設,主動對接南平“三大平臺”建設,加強綠色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持續探索林業碳匯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模式,讓山林得綠、林農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