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高溫的情況下,飲食不當、空調不當以及多汗失水都會對人體的抵抗力、免疫力帶來一定的影響,對于原本體弱中老年群體來說更是如此,的發病率也會相應地增加。尤其是合并有、或者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患者群體,他們本身的免疫力可能就有一定程度的損傷,是罹患帶狀皰疹的高危人群。”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心內科副主任錢菊英在帶狀皰疹科普采訪中表示。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心內科副主任 錢菊英
中老年慢病人群需警惕,帶狀皰疹讓病情“雪上加霜”
當前正值“三伏”酷暑,高溫潮濕、室內外溫差大,加上暑熱貪涼、飲食不節制,人體免疫力容易發生波動,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較高。帶狀皰疹俗稱“蛇纏腰、生蛇”,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膚病。數據顯示,超過90%的成人體內潛伏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大約1/3的人在一生中會患帶狀皰疹。年齡是帶狀皰疹最重要的危險因素。50 歲以上為易發人群,年齡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嚴重。
帶狀皰疹不僅會對皮膚造成損傷,讓患者感受到劇烈的疼痛,甚至還會對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擾。錢菊英院長表示:“帶狀皰疹會引起皮疹和疼痛,而且是持續性的神經痛,會嚴重影響患者休息、進食,造成患者的焦慮情緒。而當患者處在焦慮情緒下,可能會引發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兒茶酚胺的釋放增加,導致血壓的波動和控制不良。帶狀皰疹疼痛所導致的體內神經內分泌發生的改變,也會增加血管內皮損傷,致使短期內患者的、腦梗的風險上升。”
像免疫力比較薄弱的一些糖尿病、高血壓等“三高”患者,一旦罹患帶狀皰疹,可能會導致血糖血壓的雙線失守。相關數據顯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是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其中,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帶狀皰疹風險比普通人高39%。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皰疹風險比一般人可高達60%,,,,。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風險升高,且神經痛更為嚴重和持久。錢菊英院長在采訪中強調:“對于所有的疾病,預防是最主要的。比如我們已知‘三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那么就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疾病的進展。那對于一些有明確病因的感染性疾病,接種疫苗是特異性預防疾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社區發力慢病人群健康服務,讓帶狀皰疹預防 “觸手可及”
作為居民最便捷的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著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健康科普等重要職責。在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小時接種服務、周末與節假日正常開診、成人疫苗接種處方、特色門診等 “一條龍”服務,讓轄區居民預防接種更方便。
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碧華表示:“在我們轄區,在冊管理的高血壓患者有14,900多人,糖尿病患者5,000人左右,他們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多種慢病共存的情況非常普遍,長期慢病狀態會損傷免疫功能,導致抵抗力下降。而感染性疾病常在慢病基礎上疊加發作,讓他們的健康管理難度不斷上升。對于社區各類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一直是我們工作的重心。我們會組織社區醫務工作者對轄區內老年慢病患者進行健康篩查、體測和評估,及時發現病情的變化或者指標的異常,進行早期的健康教育、診斷和治療干預。同時在社區內推動‘主動健康’的理念宣傳和落地,提倡科學疫苗接種——開設周末延時服務,讓居民利用休息時間即可完成接種;開設疫苗咨詢服務臺,通過醫務人員的完整、科學的研判,決定居民是否適合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全科醫生開具疫苗處方,讓50歲以上適合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的居民不必再排隊和奔波;積極探索試點智慧接種平臺和小程序應用,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預約疫苗接種;開設社交平臺賬號,多渠道加強科普宣傳,增加居民健康意識,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 陳碧華
接種疫苗是疾病預防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針對夏季可能出現的這些慢性病管理問題,患者應盡早到社區做相關慢性病的評估和咨詢,如果發現有潛在的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應提早進行預防。陳碧華主任提醒:“慢性病人群并不是疫苗接種的絕對禁忌人群,如果處于疾病的穩定期,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降低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對于這類居民來說,在接種前需要與醫生充分地溝通。首先要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要了解自己的慢病控制情況,提前告知醫生自己的慢性病史和用藥的情況。同時可就疫苗的保護效果、保護時長、禁忌證、接種的程序、安全性等信息進行咨詢,然后科學地進行接種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