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助貸新規”即將全面實施,傳統“雙融擔”模式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助貸行業迎來深度洗牌。在合規轉型的關鍵時期,部分機構正從備受監管關注的“24%+權益”模式,轉向更新興的“24%+公證”玩法,以租機、車貸平臺為試驗田,試圖在利率紅線外另辟蹊徑。
記者調查發現,多家租機平臺在租金外捆綁公證費、碎屏險等附加費用,推高用戶實際成本。業內人士指出,此類公證多用“賦強公證”,以規避傳統訴訟的高成本、低效率,但消費金融領域因違約率不均,已有機構試水“組合公證”,通過提存保證金、證據鏈存證等方式平衡成本。
然而,新模式仍面臨三大挑戰:司法系統對小額高頻案件的承載能力、用戶對隱性費用的投訴激增,以及機構在利潤壓縮下的改造動力不足。距離新規實施僅剩兩個月,業內普遍預期監管不會對“24%+權益”模式“一刀切”,但如何在不觸碰紅線的前提下重構商業模式,已成為助貸行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命題。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4月3日發布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在合作協議中明確平臺服務、增信服務的費用標準或區間,將增信服務費計入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明確綜合融資成本區間。
這一規定實質上將助貸服務的年化利率上限鎖定在24%以內,原本市場中流行的“雙融擔”模式已不再奏效。
新規將于10月1日起施行,但合規轉型過程并不順利。此前,業內多將“24%+權益”模式作為重點轉型方向。但近期監管針對會員權益問題集中調研消費金融機構,部分區域下發的助貸征求意見稿中稱“嚴禁通過‘會員權益’‘增值權益’等方式變相提高利率”。
在此背景下,第一財經調查發現,多家中小機構正轉向“24%+公證”的新模式,其中以租機平臺表現最為突出。這類機構中,有部分借租賃名義實際變相為客戶提供高成本資金。
在深圳從事機械工作的王明(化名)告訴記者,他今年5月10日在一家手機租賃平臺上租賃了一臺iPhone16pro max,需要分14期給付租金,該平臺引導他在另一回收平臺上賣手機套取現金。
但不久后他發現,該平臺除租金外,實際還捆綁了碎屏險、公證費,變相抬高了成本。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這款手機官方價格為8999元,但14期總共需要給付的資金為1.332萬元,此外需要500元的碎屏險、496元的公證費,合計金額達到1.4316萬元。這意味著他多付出了約5317元的成本。
與王明有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在某第三方投訴平臺上記者看到,有多名消費者反饋,在使用小浪租機、科神租機、智博優車、元盛易租等平臺時被加收了公證費用,金額基本在200~500元區間。
一名助貸機構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種模式中收取的公證費用通常用于賦強公證。所謂“賦強公證”,是指對債權文書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在普通的借貸違約場景下,通過起訴收回款項的時間長、成本高,因此資金方和助貸機構需要“預收”更多的收益以覆蓋風險成本。而通過賦強公證,債權人可以跳過“立案”“審判”流程,以公證方式獲得執行依據,直接申請強制執行。
“近期在車貸和租機平臺上,賦強公證的效果較好,違約后可以快速強制執行,回款率能達到60%。”上述人士表示,做賦強公證的單筆成本可能不超過100元。
不過,在消費金融領域,賦強公證的適用性正面臨挑戰,促使行業探索更具性價比的“組合公證”模式。
“賦強公證的投入產出比經常不劃算?!蹦诚M金融機構業務負責人于非(化名)向記者解釋,在信用貸款場景中,債權人通常需要承擔賦強公證費用,但考慮到“命中率”,可能并不劃算。假設100筆貸款中僅有30筆違約,剩余70筆的公證費用就成了沉沒成本?!案值氖?,很多時候通過公證追回的資金甚至無法覆蓋前期投入?!彼a充道,租機很多是小平臺,它們單量少,但利潤空間很大,因此更適合用賦強公證的形式。
這一困境催生了“組合公證”模式。記者從多名業內人士處獲悉,最為典型的是“提存保管公證”。具體操作上,公證處會向借款人收取500元費用,其中150元作為公證服務費,剩余350元作為履約保證金由第三方托管。若借款人按時還款,保證金將全額返還;一旦違約,這筆資金將直接用于擔保代償。
與此同時,另一種“證據鏈存證公證”模式也進入助貸機構的視野。
一家公證機構人士李玉(化名)對記者表示,目前助貸機構還在關注一類“證據鏈存證公證”。這種模式下,公證處基于借款人與金融機構之間簽署的協議,對借貸交易行為產生的證據鏈在線上做存證。通常會委托為其做存證服務的科技公司代收證據鏈保管費,每單每年在200~300元不等。
他對記者表示,這種模式從技術上來說,實現暫時是沒有問題的。近年來部分公證處經過改制,按市場化運作,有意愿多攬業務來創收。此外,國內目前第三方電子數據存證保全機構業務相對完善,也可以通過“遠程視頻雙錄”的模式做業務。不過,目前尚未有助貸機構與其所在公證處開展實質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創新的公證模式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消費金融小額高頻的特性與公證、司法資源的匹配度存在天然落差?!皢蝹€公證處很難承接海量業務,法院系統對小額批量案件也持審慎態度?!崩钣癖硎?,對于現在的行業生態而言,小規模試點沒有問題,但如果要大規模應用,仍需突破系統性瓶頸。
其次是客訴風險的持續攀升。即便在保證金可退還的情況下,強制收取的公證費用仍可能推高綜合成本,觸碰24%的監管紅線。
于非透露,行業客訴量年增速已超50%,嚴重影響機構回款數據和利潤表現。如何緩解金融糾紛矛盾已經成為未來發力的一個關鍵,也成為合規整改方案必須考量的因素之一。現在機構整改的方案都是復合型方案,不只考慮權益、公證維度上的合規設計,也可能在貸后環節引入一些司法調解模式。
最后,最根本的挑戰在于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將綜合成本壓縮至24%以內,意味著機構要放棄原有“雙融擔”模式下24%~36%的利潤空間。
“以往的雙融擔模式下,如果用戶沒有逾期,融資擔保費就會全部變成銀行和助貸平臺的利潤。因此,24%~36%的產品利潤空間相對較大?!币幻麡I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對于一些中小機構而言,做這種改造,后續的利潤空間也不足。
隨著整改大限臨近,助貸行業的轉型路徑正逐漸明朗。記者調研發現,市場正經歷從試探性調整到實質性轉變的關鍵轉折。
初期,多數中小機構采取“新瓶裝舊酒”策略,通過簡單疊加權益、公證或保險等方式,將原有36%+利率產品包裝成合規形態。但近期監管態勢趨嚴,針對這類“偽創新”的專項摸排持續加碼,倒逼機構重新審視轉型方案。
“行業已進入深度調整期?!币幻J機構人士透露,頭部機構正緊急評估業務損失規模及風險傳導路徑。目前業內仍然認為監管不會“一刀切”,而是需要一個更穩妥的合規轉型方案。比如,充分考量保證權益的實際價值、要求不與借款強關聯、控制客訴率等。
于非認為,當前行業36%+利率產品的資產規模占比仍超五成,若采取“急剎車”式整改恐將引發連鎖反應。他認為更可行的路徑是,以金融科技為驅動,推動業務模式的系統性重構,絕非采取簡單的合規包裝,而是需要從產品設計、風控體系到運營流程進行全方位深度改造。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