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晨 蔣曉芳 本報通訊員 范麗麗
曾經,提起老年人消費,腦海中浮現的是菜市場里精挑細選的身影、實體店里討價還價的畫面。然而,一組數據正悄然顛覆著這樣的舊印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銀發網民規模已達1.61億人,老年群體互聯網普及率達52.0%。這群曾被數字浪潮遺忘的長者,正以指尖的點擊力,改寫電商平臺的用戶畫像。
7月28日,在鶴壁經濟技術開發區九州理想城小區,70歲的陳桂香坐在家中的沙發上,指尖在手機屏幕上熟練滑動。她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展示手機購物APP上給孫女淘到的連衣裙:“瞧瞧,才39塊,款式多時髦。”
手機屏幕特意調成大號字體,購物APP一字排開,陳桂香坦言自己和年輕人一樣機不離手——網購、娛樂、社交,都離不開它。“我可是家里的網購總管。”她自豪地介紹,從衛生紙、垃圾袋、洗發水等日用品,到老伴兒的茶葉、孫女的裙子、孫子的玩具,全家的日常所需大都由她網購搞定。
熱衷研究省錢經的她,每逢政府發放消費券,必定準時蹲守。“看這個鞋刷,一分錢包郵到家!”她點開訂單頁面笑道。
談及網絡安全,陳桂香也頗有心得:綁定購物軟件的銀行卡專款專用,最多只存2000元用于日常網購;大額消費則回歸實體店。這份在數字便利與網絡安全間尋得的平衡,如今還成了她與老姐妹們熱絡交流的必修課。
與此同時,在鶴壁市淇濱區帝景灣小區,退休的王社菊正身著優雅旗袍,對著鏡頭從容走秀。她的抖音賬號已吸引2000余名粉絲關注,遍布河南、上海、江蘇、山東等地。更令人驚嘆的是,她還是一位資深古風手作達人。
“5年前我就直播賣過漢服,那時還有點緊張呢!”王社菊笑著回憶。源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她在退休后的閑暇時光里潛心鉆研,制作古風團扇、發飾、花傘,練走秀、拍視頻、開直播。2023年2月,她正式開設網店直播帶貨,將一方小愛好拓展成觸達天南海北的文化窗口。
“最讓我難忘的是一位上海客戶,一次買了1800元的飾品,收到貨后評價‘每一件都像藝術品’。我高興壞了!”王社菊坦言,幾年直播,不僅讓她的手作被認可,更收獲了天南地北的網友——有人請教手藝,有人交流文化,網絡平臺為她的興趣愛好提供了無限伸展的舞臺。
當1.61億銀發族以指尖叩開數字大門,他們改變的遠非消費方式。陳桂香精打細算的“云端管家”智慧,王社菊將文化熱愛轉化為社會價值的探索,無不映射著一種更深層的轉變:數字技術正消弭年齡鴻溝,賦予銀發群體前所未有的社會參與感和價值再創造的可能。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美的追求,經由無形的數字紐帶,不僅讓平凡日常綻放光彩,更在時代畫卷上留下銀發智慧閃亮的印記——曾經被定義的夕陽紅,正以數字為筆,描繪著無限可能的朝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