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上海市綜合交通發展“十五五”規劃大講壇“城市發展新趨勢”專題在上海科學會堂成功舉辦。本次大講壇由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主辦,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上海市交通發展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共同承辦,廣泛匯聚專家智慧,為“十五五”期間上海市綜合交通規劃建言獻策,助力上海高質量一體化交通建設。

李曉江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中央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
李曉江專家分析了“十五五”期間交通需求的發展趨勢及重點關注的問題。一是城際客運需求將持續增長,城際出行目的更加多元化、出行方式趨于效率與低碳兼顧,要更加注重一體化協同機制、服務水平與舒適性等。二是分析上海大都市圈不同空間層次下城際客運交通發展策略,提出中心城市間、都市圈城際間、城鎮連綿地區及臨界地區不同發展模式。三是剖析“站城融合”、“一市兩場”等典型案例。

張逸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張逸專家解讀了“十五五”期間的新形勢新要求,分析了未來發展方式的轉型方向,提出上海城市空間布局優化的策略建議。一是要強化主城區核心功能建設,聚焦“五個中心”建設和“四大功能”打造新增長極。二是要提升都市區空間協同水平,重點謀劃跨界內外毗鄰地區的空間格局和交通廊道互聯互通。三是要促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突出大都市圈同城一體化和長三角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集成集聚效應,持續推動形成與龍頭帶動、示范引領作用相適應的總體空間格局。

李欣欣
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主任
李欣欣專家從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入手,解讀了交通運輸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四新躍遷”,具體體現為四個維度的系統性變革:勞動者從“人力操作”演變為“數字協同者”、勞動資料從“機械裝備”演變為“智能-算力系統”、勞動對象從“物理空間”演變為“數字-空間融合體”、生產關系從“封閉管理”演變為“開放協同+數據治理”,共同驅動交通運輸行業的生產邏輯重構與社會分工體系的全方位重塑。

楊東援
上海市城市規劃行業協會首席專家
同濟大學原副校長
楊東援專家提出優化城市創新空間,是提升整體效能、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十五五”交通規劃需要認真思考之間的關聯。一是“轉型”,要順應動力機制變化,需要與城市階段性任務相契合。二是“強鏈”,要創新空間的提質,圍繞城市創新空間的重構,通過交通建設強化對創新活動鏈、社會交流鏈、社會生活鏈的支持。三是“織網”,要完善空間網絡結構,構建高質量市域軌道網,以支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連綿創新集群空間。
與會專家還圍繞“十五五”期間上海綜合交通韌性、安全、智慧等方面開展討論。
薛美根
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
院長、黨委書記
薛美根專家認為,上海交通領域韌性安全和智慧發展方面重點考慮三個問題:一是加強上海城市龐大交通體系韌性安全應急管理能力的建設,特別是多種交通方式的疊加風險。二是針對多元人群的差異化出行需求與復雜場景,需依托智慧化與數字化技術賦能,在智慧出行服務、智慧物流、智慧低空等關鍵領域構建高效的智慧決策支撐體系。三是要深化城市交通治理制度創新,建立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共治機制,通過柔性治理效能的充分釋放,強化交通硬設施的安全保障能力與應急響應水平。
李曉江專家認為近年來氣象災害頻發,城市交通的安全和韌性關鍵在于預防能力、抵御能力、恢復能力、變革能力、長期適應能力的建設。楊東援專家提出“十五五”期間交通規劃概念要進一步拓展,要與其他相關行業、產業更進一步溝通協調,要更加關注安全和應急交通,要加強預判能力、溝通能力、應對新技術發展的管理能力。張逸專家指出要加強交通預判,加強交通韌性安全建設,現有交通通道空間要進一步優化。李欣欣專家建議交通要服務好國家戰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人民城市”建設,要更好運用大模型支撐交通規劃管理建設。
上海市綜合交通發展“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團隊將積極研究吸納各位專家的建議,按照“開門編規劃”工作要求,深入開展“十五五”規劃大講壇、大討論等活動,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認真完成“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