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微短劇持續走熱,很多觀眾發現,劇中人物呈現出愈發嚴重的臉譜化特征。比如,2023年TOP100微短劇中,86%涉及婆媳矛盾,其中71%刻意塑造蠻橫無理的老年女性形象。
這些“惡婆婆”形象有多扭曲呢?要么自私、刻薄、蠻不講理,要么對晚輩惡語相向、百般刁難,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極端行為。通過扭曲敘事,確實制造了強烈的矛盾沖突,觀眾恨得牙癢癢,也在無形中再次加深了“惡婆婆”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除了婆媳大戰戲碼以及霸總無所不能,不同類型的微短劇都存在販賣刻板印象的問題。比如,偶像劇女主多是“傻白甜”,離婚大戲總有“媽寶男”。惡俗套路層出不窮,歸根結底,還是服務于一個“爽”字。觀眾不費腦子就能猜到故事發展,符合短平快的娛樂需求。臉譜化的人物群像,非黑即白的二元敘事,夸張極端的情感張力,能讓觀眾“瞬間上頭”。加之,短視頻平臺算法本就偏好沖突性強的內容,而“婆媳大戰”“手撕撈女”等情節極易引發情緒共振,推動了流量滾雪球效應,廣告植入轉化率也更優。
微短劇制造戲劇沖突本無可厚非,但一味販賣刻板印象,刻意放大矛盾,把病態婚戀關系和家庭關系描繪成普遍現象,失真失實不說,也違背公序良俗,影響社會風氣。正如廣電總局在管理提示中強調的那樣,藝術創作可以對現實形象進行主觀想象性建構,但一定建立在對生活基本真實和基本邏輯的尊重之上。總在刻板設定里打轉轉,顯然是創作思路的跑偏。
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5.7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52.4%。微短劇的發展前景還相當廣闊。告別低俗、惡俗,摒棄靠販賣刻板印象、挑動對立仇視以博眼球的“流量密碼”,微短劇才能走得更遠。
圖源: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