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重大的不僅是全球航天市場(預計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全球航天市場規模將超過每年一萬億英鎊),也關乎瑞典航天局(Esrange)太空港的未來。該太空港由瑞典航天公司(SSC)運營,位于鐵礦小鎮基律納附近,占地面積相當于倫敦的三倍。
該設施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用于亞軌道火箭發射,兩年前正式升級為太空港,并致力于成為小型衛星的樞紐。
盡管安多亞(Andoya)憑借3月份的試射取得了領先優勢,但瑞典航天公司首席執行官夏洛塔·桑德(Charlotta Sund)表示,瑞典太空港“正穩步推進”其軌道發射計劃,預計將“在幾年內投入運營”。
預計今年晚些時候,該太空港將進行“忒彌斯”(Themis)計劃的首次跳躍測試,這是歐洲研發可重復使用火箭的嘗試。彈跳測試——低空垂直起降試飛——代表著任何可重復使用火箭研發的關鍵階段,因為它使工程師能夠評估可重復使用發動機的性能和火箭的著陸能力。
這不僅僅是一場關于商業利益的爭論,也是一個安全問題。“我認為歐洲公民沒有意識到我們對衛星的依賴程度,”歐洲航天局戰略與機構發射負責人露西亞·利納雷斯說道。“情況從‘我拿著手機,現在就給你打電話’變成了‘我需要下地鐵找路,所以我用一個同樣依賴衛星的導航應用程序’。”
去年,美國向軌道發射了145枚火箭,而歐洲總共只發射了3枚。隨著獲取星鏈(Starlink)等關鍵美國太空服務變得越來越困難,國內能力的匱乏已被視為一個嚴重的戰略弱點。
利納雷斯表示:“我認為,在當前瞬息萬變、充滿未知數的政治環境下,每個國家都希望保持韌性。事實上,這種對獨立的渴望甚至有所增強。”
最近,瑞典方面在與挪威的爭端中采取了更為緩和的語氣。瑞典歐洲事務大臣杰西卡·羅森克蘭茨表示,瑞典政府希望找到一個“能夠保障挪威和瑞典安全的良好合作解決方案”。
桑德保證,挪威人無需擔心火箭發射失敗,并表示所有發射都將“以高質量、安全和正確的方式進行”。
然而,隨著北約推動歐洲首次軌道發射的“積極時間表”,這場太空發射場之爭顯然是一場對歐洲其他國家具有重大影響的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