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商品消費,服務消費不僅頻次更高、增長潛力更大,而且帶動就業能力更強,“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被特別強調,釋放出重要政策信號。服務消費線上化加速演進,成為擴容升級的關鍵方向,其中創新生態發揮著結構性作用。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吹響“有效釋放內需潛力”的號角,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確定了重心,特別是“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相比商品消費,服務消費不僅頻次更高、增長潛力更大,而且帶動就業能力更強,“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被特別強調,釋放出重要政策信號。
根據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最新研究報告,2025年各平臺以服務消費為主要場景的消費券展現出顯著杠桿效應,每1元補貼帶動6.76元額外消費,預計撬動近7000億元消費增量。報告指出,“線上線下聯動、多場景融合的消費促進模式,不僅放大了閃購優惠券的政策效果,也凸顯了數字平臺在促進消費循環中的獨特優勢。”這組政策與市場的雙重變奏,揭示數字機制正開辟消費內需釋放的新路徑。
國家統計局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2025年上半年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3%,占比持續提升。服務消費線上化加速演進,成為擴容升級的關鍵方向,其中創新生態發揮著結構性作用。
精準滴灌:破解消費刺激困局
傳統消費刺激常陷于兩難:普惠投放易致財政資源耗散,精準施策難觸動態長尾需求(那些數量龐大但相對零散、個性化的需求,通常針對小眾市場或細分用戶群體)。數字平臺通過三重機制破局:
其一,需求感知梢革命。基于實時動態市場信息構建微觀需求圖譜,智能算法實現補貼的“外科手術式投放”。突破傳統統計滯后性,精準捕捉碎片化、區域化消費意愿,使政策精度提升3倍以上,將財政資源轉化為“信息驅動的政策微積分”。
其二,乘數效應激活。實證研究揭示1:6.76的杠桿率背后,是服務消費的強外部性特質——單點補貼激活鏈式消費反應。如清潔服務券衍生家居維修需求,親子消費帶動周邊餐飲攝影,形成“核心消費—關聯場景—衍生需求”的正反饋循環。這種生態化擴散效應,使財政資金從“消耗品”升級為“催化劑”。
其三,民生痛點破解。響應“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的頂層設計,平臺創新打通公共服務與市場供給的斷層。老年助餐、社區托育等民生短板被納入消費網絡,適老服務券推動銀發群體消費滲透率提升47%,實證驗證“民生改善—內需釋放”的傳導閉環,在政府保障與市場效率間建立彈性銜接帶。
這標志著消費治理范式的躍遷:從粗放刺激轉向“需求感知顯微鏡、乘數效應催化器、民生保障轉換閥”的精密系統,在數據與市場共振中實現有效治理。
良性競爭:服務消費的邊際革命
政治局會議提出“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的戰略深意,在于突破傳統服務業的時空藩籬,重構消費場景的維度法則。
在這場深刻變革中,平臺良性競爭成為關鍵引擎,通過三重機制重塑市場邊界:
其一,時間折疊釋放沉睡需求。競爭催生全時響應網絡,將午夜醫療、通勤教育等碎片時間轉化為消費增量,打破“物理時間牢籠”,喚醒萬億級時空敏感型需求。
其二,空間重構貫通城鄉脈絡。差異化競爭推動稀缺服務穿透縣域壁壘,三甲醫療觸達邊陲,生鮮物流提速至小時級,服務半徑擴展4.3倍,助力縣域消費增速反超城市。
其三,價值升維開辟精神藍海。競爭焦點轉向文化賦值(傳統技藝溢價超實物三倍)、情感場景(儀式化消費)、用戶共創,推動服務從功能滿足向意義創造躍遷。
這場邊際革命正重塑發展邏輯:時空折疊釋放縣域潛能,數字通道夯實共富根基,更推動消費倫理從物質滿足升維至精神豐盈。當無界服務消弭時空鴻溝,當鄉土技藝直抵全球市場,良性競爭所拓展的不僅是市場邊界,更彰顯出我國數字經濟在激發消費潛力中的獨特優勢。
服務消費重構:平臺托舉新增長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已占GDP的56.7%,貢獻56.2%的經濟增長,但較發達經濟體仍有提升空間。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指出:中國商品消費發展比較充分,占GDP比重與國際水平基本是相當的,而服務消費相對不足,發展空間比較大。這表明,作為短板的服務消費是擴內需的關鍵突破口。
服務消費將躍升為國民經濟主引擎。平臺經濟將通過五大支點重塑服務業生態。
第一,就業穩定器。 服務業每萬元GDP創造就業崗位是制造業的1.8倍。7000億元消費增量可帶動920萬個新增崗位,平臺孕育的2億靈活就業群體成為城鄉融合的毛細血管,印證“就業彈性”與“服務強度”的正向關聯。
第二,效率加速器。智能調度使服務響應速度提升400%,資源錯配率下降35%,破解傳統服務業“高成本低周轉”困局,全要素生產率實現代際躍遷。
第三,產業升級杠桿。推動服務供給從標準化向品質化演進,健康管理、智能家居等新興業態增速是傳統行業的3倍,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孵化溫床。
第四,消費激活中樞。釋放縣域與銀發群體消費潛能,使服務消費增速連續三年高于商品消費增速,內需基礎持續鞏固。
第五,經濟壓艙石。在房地產動能轉換期,服務消費以弱周期特性對沖波動,其占比每提升1個百分點可緩沖投資波動0.8個百分點。
一言以蔽之,平臺托舉的新增長極,正在重構服務消費的經緯網絡——這不僅見證增長動能從“鋼筋水泥”向“人文關懷”的歷史性轉換,更標志著發展范式從“物本邏輯”向“人本邏輯”的深層變革。
服務消費的崛起非一時之策,而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結構升級的必然趨勢。政策春風已至,平臺經濟的良性競爭則如活水,激活了服務消費的一池春水。當“線上種草”激發渴望、“即時配送”滿足需求、“無憂保障”化解顧慮時,服務消費的邊界正被不斷打破,內需的深度與廣度得以持續拓展。
這正是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在打破時空枷鎖中拓展內需廣度,在升維價值創造中淬煉發展成色。當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增長內核,中國經濟已在平臺創新的新土壤中扎下韌性之根。
(作者系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