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
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上映僅僅5天的《南京照相館》,票房已經(jīng)突破5億元,這部影片的熱度仍在持續(xù)攀升。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背后,反映出國人對深入那段歷史的強烈渴望與支持。
河南一位網(wǎng)友帶9歲的兒子觀看這部電影時,平時活潑的孩子全程沉默、悲傷、憤怒,回家后男孩將珍藏多年的日漫卡片全部撕掉。這部電影對年輕一代來說,遠不只是一部影片,更像一堂刻進生命的歷史課。
與此同時,《731》能否如期上映,一直縈繞在無數(shù)人心頭。有人認為電影內(nèi)容過于恐怖血腥,可能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也有不少人希望通過電影鏡頭直面那些沉重的歷史場景。
“那段歷史太殘酷。那是中國人的恥辱,是亡國恨。”80多年前的慘痛往事,讓一位95歲的老人刻骨銘心,她說:“誰要忘記那段歷史,就是背叛!”真正的勇氣,并非在頌歌中高亢,而是在血淚交織的真相前保持凝視的姿態(tài)。
觀看《南京照相館》等抗戰(zhàn)題材影片不難發(fā)現(xiàn),電影作品也是“活”的歷史教科書。我們想要了解一段歷史、一個時代,最直觀的方式之一便是觀看那個時代的電影。電影通過生動的畫面、扣人的情節(jié)和鮮活的人物,將歷史事件和社會百態(tài)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出來,比文字更具感染力和沖擊力。
《南京照相館》受到追捧,根源正在于此。它用克制而深刻的敘事,將宏大歷史投射到七個生活在南京的普通百姓的個體際遇。影片并沒有一味地拔高這些人,而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講述他們的故事和轉(zhuǎn)變。在面臨屠戮時,他們曾掙扎求生和無助絕望。作為平民百姓,他們只求能夠安居樂業(yè),但當危難真的降臨,他們依然有勇氣挺身而出。從“保命”到“保存罪證”,一群小人物做出了每個中國人都會做的選擇。
那些在戰(zhàn)火中掙扎求生的百姓,為守護真相不惜犧牲生命,他們的勇氣與堅韌,無不深深觸動著觀眾的心弦。
清代龔自珍《定庵續(xù)集》里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有些歷史記憶永遠不能忘記,更不能被人為抹去。南京大屠殺、731部隊暴行等,都是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傷痛,是日本侵華的鐵證。這些記憶如同基因密碼,一旦抹除,民族便失了筋骨。當某些勢力妄圖篡改教科書、粉飾戰(zhàn)爭罪行時,電影卻以影像的鑿子,在歷史巖層上刻下無法磨滅的印記。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歷史的真相理應(yīng)被更多人看見,課本里的歷史場景更需多元化呈現(xiàn)。年輕一代對歷史的感知,不該僅源于幾行濃縮的考點,而應(yīng)沉浸于《南京照相館》里斑駁的相紙、《東極島》中蒼茫的海岸線,讓歷史在光影中長出骨肉,在心靈里扎根。
銘記歷史并非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銘記歷史、珍視和平,避免悲劇重演。歷史就是歷史,不會因為有人試圖掩蓋就消失。通過這些優(yōu)秀的抗戰(zhàn)電影,我們能看到先輩們的抗爭與犧牲,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