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
|
老“國八條”
|
國務院出臺八點意見穩定房價,高度重視穩定住房價格,將穩定房價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負責制;大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調整用地供應結構,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經濟住房的土地供應,并督促建設。
|
首次將穩定房價提高到政治高度。 |
2006年5月
|
“國六條”
|
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的六項措施。包括切實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進一步發揮稅收、信貸、土地政策的調節作用,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遷規模和進度,減緩被動型住房需求過快增長等。
|
調控從指導意見轉向可操作性。 |
| 2006年5月 |
“90/70政策”
|
國務院出臺《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規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
|
對國六條進一步細化,并做出量化規定。
|
2008年
|
各地紛紛出臺救市政策
|
成都“地產新政10條”,西安“15條”,南京“20條”,杭州“24條”等。普遍包括:1.減稅費:包括個人方面的契稅、印花稅,開發商方面的所得稅等;2.降信貸門檻:包括個人方面的公積金貸款、銀行按揭貸款,開發商方面的信貸支持;3.允許開發商緩交土地出讓金;4.購房入戶;5.動拆遷實行貨幣化安置,迫使拆遷戶去市場購房,或者政府收購市場上滯銷的中低價房用于安置,以保護商品房市場。 |
極大地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火爆。
|
| 2009年10月 |
“國四條”
|
1.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給;2.繼續支持居民自主和改善性住房消費,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3.加強市場監管;4.繼續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同月,營業稅免征優惠政策終止。 |
隨著房價快速飆升,房產宏觀調控卷土重來。 |
| 2010年4月 |
“國十條”
|
在國內各大城市房價狂飆,一季度GDP增長超過11%的前提下,中央頒布限制異地購房、二套房貸標準大幅提高等具體可執行性的措施。
|
史上最嚴厲宏觀調控。
|
| 2011年1月 |
新“國八條”
|
二套房貸首付比例提至60%,貸款利率提至基準利率的1.1倍。加上此前的政策,2011年,首套房商業貸款的首付為30%,第三套及以上住房不發放商業貸款。
|
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嚴厲度史無前例。
|
| 2012年1月 |
全國住房信息系統聯網
|
住建部部長姜偉新要求,保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竣工率是住建部2012年的重點工作,同時繼續加快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保證在2012年6月末前實現40個主要城市的聯網。
|
希望從制度上彌補樓市調控與監管的“短板”。 |
| 2013年2月 |
“國五條”
|
完善穩定房價工作責任制、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應、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規劃建設、加強市場監管。
|
重申堅持執行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調控政策。 |
| 2013年9月 |
以房養老
|
也稱“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銀行或保險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權。政策計劃于2014年上半年試行推廣。
|
引起社會廣泛爭議,成都“以房養老第一人”體驗后稱后悔。
|
| 2014年 |
各地再度救市
|
南寧、無錫、杭州蕭山區通過松綁限購、下調購房入戶標準等方式救市,而天津濱海區、福州、鄭州官方也已放出消息,擬分類、分地區對購房政策進行調整,全面救市。 |
各地初步出臺救市方針試探中央政策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