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招聘者和求職者之間本就像兩座孤島,中間隔著大量看不見的“誤解”和“誤配”。也正因為這種信息差,催生出一大批圍獵職場人的產業鏈,比如賣課399/1399的職場博主,他們從網上隨便搜來一堆資料,在社交媒體上賣求職課,再把學員轉移到私域,繼續兜售數萬元的面試陪跑服務。這么多年,他們的生意依舊蓬勃,本質原因是求職者搞不清楚自己在行業上的能力定位,公司也無法從簡歷上快速看到字面以外的價值。但現在,AI正在改變招聘行業的游戲規則。
不久前,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智聯招聘發布基于阿里通義千問Qwen3.0的AI版產品,覆蓋職位發布、簡歷篩選、智能溝通和面試招聘的全流程。通過AI招聘,把HR發起溝通率和人崗匹配率均提升超70%。
這不僅是在提升效率,而是招聘規則本身發生了改變。
求職者使用招聘網站的流程是:制作、上傳簡歷,尋找職位,投遞簡歷,面試、談薪、發offer,入職。在整個流程中關鍵部分其實是寫簡歷和找職位。以前的推薦機制,是基于關鍵詞、崗位標簽和簡歷標題的匹配。系統只看你寫的是什么崗位,不看你到底做了什么。一旦簡歷不完善,或者你在A公司叫“市場崗”,實質卻干著“運營崗”的活,系統就沒法識別出你真正適合的崗位。自然也就錯過了大量潛在機會,導致簡歷推薦轉化率較低。
現在行業發生了變化,智聯招聘接入了阿里Qwen3大模型之后,AI不再只是看關鍵詞,而是能通過你簡歷中的描述和崗位信息等進行推理,理解你的能力畫像,挖掘出你真正會什么,潛力是什么。過去不會美化簡歷的人常常吃虧,現在AI可以開始聽懂簡歷中的言外之意,識別你實際具備的能力和工作模式,從而實現更精準的雙向匹配。同時,智能體也可以作為求職者的AI分身,幫助求職者一鍵投遞簡歷,大大的節省了求職者的時間。
HR將有更多機會發掘真正契合崗位的人,而不是僅靠履歷打分。
他們可以直接向AI說出某個職位對求職者的要求畫像和能力模型要求:比如,“這個崗位需要一個懂B端運營邏輯、有數據分析基礎、抗壓強、有項目管理經驗的人。”
AI不僅能理解這些需求的關鍵詞,還能識別背后的能力模型和行為特征,自動匹配出那些簡歷不突出、背景不典型,但實際能力強、經驗契合的候選人。哪怕他簡歷上沒寫出這些關鍵詞,也不會被漏掉。
除了提高篩選簡歷的效率,HR還可以利用智能體來進行后續的面試時間安排,職位定級、定薪等事情,幫助HR省去很多繁瑣重復的時間。
隨著AI真正進入招聘流程,信息差正在被系統性抹平。這是一場職場公平性的微妙修正:真正有能力的人,將不再因為不會表達自己而被錯過;真正合適的崗位,也不再因為招聘機制而錯過。
所以,不是求職課不重要了,而是打工人不再需要被哄著焦慮地買課了。
其實不止是招聘行業,阿里正在用AI對多個行業進行系統性的重塑。
從2023年確立AI戰略至今,阿里一直在努力,從云+AI的戰略底座,到AI賦能閑魚、夸克、高德、釘釘、1688,從通義Qwen3.0模型到高考志愿填報,AI產品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此前,阿里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用于AI及云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金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創下中國民營企業在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紀錄,這代表這邊阿里在AI領域投入的決心。
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當AI不斷地改造各個行業,把工作效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空出來的時間,我們還能干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