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洲縣中心廣場,52歲的張生俊和妻子守著“張氏口口香”涼皮攤,每天現做現賣的涼皮晶瑩透亮、口感筋道,成了不少食客心里放不下的念想。這個小小的攤位,不僅飄著美食的香氣,更藏著一家人靠勤勞換來的“甜蜜日子”。
曾經的張生俊,是駝耳巷鄉馬崖村的種地人。30多畝地里,黃芩、黃芪、遠志等藥材是他全年的牽掛。“年頭到年尾,汗水沒少流,可家里三個娃娃要吃飯上學,還有80歲的老人要照顧,光靠地里的收成,日子總像繃著根弦。”張生俊坦言,那時妻子在家操持家務、照顧老小,一家人的生活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感覺怎么使勁都撐不住這個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18/174816192.jpg" />
轉機出現在朋友的一句建議里。“老張,你去學門手藝吧!”抱著“不能讓家人跟著受窮”的念頭,張生俊專程赴北京學做涼皮。他認死理,既然學了就一定要做好,從和面、蒸皮到調汁,每一個步驟都反復琢磨。
今年正月初一,“張氏口口香”涼皮攤在子洲縣中心廣場支了起來。起初手生,夫妻倆就邊做邊根據顧客的口味調整配方,始終堅守“真材實料、干凈衛生、味道穩定”的原則。“大家就愛看這新鮮出鍋的透亮勁兒,吃著也放心,到點就有人來。”張生俊笑著說,如今妻子也成了他的得力搭檔,兩人分工協作,默契十足。
辛苦是免不了的。每天凌晨四點多,夫妻倆就得起床忙活。蒸皮、切條、調汁,所有準備工作都要趕在出攤前完成。但比起過去種地的靠天吃飯和打工的不穩定,現在的日子讓張生俊踏實不少。“收入確實強多了,生活壓力小了,心里的石頭總算能慢慢放下。”他坦言,夫妻倆一起干活,累但心里敞亮,對現在的生意很滿意。
“人嘛,只要肯干、肯學,總能找到活路。”張生俊說,現在就想守好涼皮的味道,保持現做現賣的實在勁兒,讓家人過得更舒坦。
如今,中心廣場的涼皮攤前,總能看到食客們等候的身影。張生俊夫婦用勤勞和奮斗,讓涼皮攤飄出了幸福的香氣,也書寫著屬于他們的、越來越好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