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球創新企業開放全域場景應用機會清單,“百億級”新質生產力平行基金正式發布,人工智能領域8項國家、行業標準啟動研制……10月16日,北京·亦莊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創新發布會在國家信創園舉辦,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北京亦莊)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設首批標桿成果對外發布,城市時空智能聯合創新運營中心啟動建設,中國信息協會人工智能分會在亦莊揭牌。

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設加速邁向應用新階段
發布會上,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孔磊正式發布北京·亦莊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設首批成果及第二批應用場景機會清單。他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入貫徹國家‘人工智能+’戰略,把握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戰略定位,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發揮人工智能作為強力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引擎作用,全力構建從算法突破、模型研發到場景創造、產業轉化的創新體系;推進全域場景開放,打造人工智能城市級工程試驗平臺,以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推動高精尖產業升級,以揭榜掛帥、供需對接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自6月29日發布首批北京·亦莊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以來,北京經開區堅持創新驅動,重點圍繞主導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引領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涵蓋醫療健康、交通出行、汽車座艙、人形機器人、智能零售、政務服務、工業設計、藥物研發、節能減碳、新聞傳媒十大領域的前沿創新成果,促進了經開區高精尖產業聚鏈成群、攀“高”逐“新”,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生產、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
當天,北京經開區發布了北京·亦莊人工智能第二批示范應用場景,持續開放電子商務、智慧教育、工業設計、知識產權服務、智能診療、內容安全、生產制造、智能媒體、行政審批、藥物研發十大場景領域,京東、悅康、同仁、麥克奧迪等區內企業牽頭的二十個應用項目,釋放訂單采購需求超過1.5億元。
北京亦莊全域人工智能之城機會清單發布(第二批)
把技術“應用場景”變成企業“發展前景”,北京亦莊加快建立全產業、全領域、全區域的場景創新體系,著力建設開放之城、創新之城、發展之城。
孔磊指出:“我們衷心歡迎人工智能芯片、基礎大模型、行業應用、數據治理等各領域創新主體,繼續支持北京·亦莊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建設,以場景應用牽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努力形成一批開創引領、可復制推廣的‘亦莊方案’。”
合力打造國家級人工智能標準孵化策源地

伴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迭代,人工智能產業呈現出創新技術群體突破、行業應用融合發展、國際合作深度協同等新特點,面對行業變革的關鍵時期,亟須完善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系,以高質量標準引領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8月,北京人工智能標準化研究院落地北京亦莊,致力于成為國家級人工智能標準孵化“策源地”和高質量標桿場景應用示范“先行區”。
發布會上,北京人工智能標準化研究院、全國智能技術社會應用與評估基礎標準化工作組、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京東方、中冶京城等單位,啟動2項國家標準、6項行業標準,包括人工智能大模型、社會治理、鋼鐵應用等多個領域。
據悉,下一步,經開區將繼續突出區域特色,加快各層級的標準化成果產出;明確實施路徑,推動標準化工作做實、做細;統籌各類資源,加快有影響力的成果輸出,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中彰顯“亦莊作為”、貢獻“北京智慧”。
百億級基金發布引擎“燃”動人工智能
發布會上,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聯合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簡稱工銀投資)、交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交銀投資)設立的兩只百億元新質生產力發展平行基金正式發布,這是經開區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股權投資試點首批落地,也是北京經開區目前規模最大的股權投資基金,未來將圍繞人工智能產業鏈生態進行重點布局,助力經開區人工智能產業“加速跑”。
“我們希望通過銀行機構資本力量,加速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新質生產力發展平行基金將強化金融“活水”強鏈補鏈延鏈融鏈作用,為區域人工智能及集成電路產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進一步降低企業創新發展資金成本,打通經開區相關產業企業發展桎梏,推動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瞄準生態培育優化專業平臺資源布局
當天,京津冀首個城市時空智能聯合創新運營中心正式啟動,該機構由北京亦莊智能城市研究院聯合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高德地圖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通過低成本、高效率的數字世界構建技術,開展城市級的時空數據底座建設,在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率先探索合規建立多尺度、大場景、一體化的多維時空數據運營中心,助力北京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綜合試驗區改革。
中國信息協會人工智能分會在國家信創園正式掛牌落地北京亦莊,該分會是中國信息協會直屬分會,是國家發改委系統唯一人工智能領域協會組織,未來將充分發揮中國信息協會人工智能分會資源優勢,深化重點項目資源對接,帶動產業鏈整體升級。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付丁
編輯/李曉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