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一位女讀者留言。
她跟一位男士,相識十余年,之前一直是網友關系;
平日里,偶爾會分享日常,分享生活工作和情緒;
最近兩年,由于工作調動的原因,兩個人的關系更進一步。
男士調到了她生活的城市,而她又離異多年,孩子去外地讀大學,她自己獨居。
這種狀態下,她對男士就有了天然的“依賴感”。
基本上,每個周末都會見面約會,一起吃飯,運動,爬山。
在她心里面,并不排斥這個男性,但她也沒有想過和男性發展親密關系。
曖昧,戀人,婚姻,這都不在她考慮的范圍內。
因為她知道,男人有自己的婚姻家庭,她無法去介入這種關系,成為第三者。
可相處下來,關系卻在一步步變味,兩個人的距離越來越近。
轉折點是:
她主動邀請男性,去另一個城市爬山,并且按照行程,兩個人會在外面旅游3天左右,然后再回來。
可到了地方,男人會錯了意。
她堅持住在兩個房間,男性卻只計劃了一個房間。
她察覺到男士對她的主動邀請,曖昧和期待,但她又選擇了抗拒。
這3天的旅游體驗,也不那么舒適。
回到生活的城市后,她明顯感覺到跟男士之間有了隔閡,距離變遠了,仿佛回到網友的日子。
女士就很不解:
“難道,就因為我拒絕了他想要產生關系的暗示,所以他就對我疏遠了嗎?”

-01
男女關系越界的表現:一起旅游
站在這位女士的角度看。
其實,她連自己想要什么都沒搞清。
一邊擺出“我和你僅僅是異性知己,是好朋友的關系”;
一邊又自私地享受男人的陪伴,需要男人提供的情緒價值。
她很擰巴,很矛盾,內心的情感需求同樣多,但她卻營造出自己不需要的姿態。
異性知己關系越界的表現:
去陌生的城市旅游,并且有過夜的可能。
當你主動跟男士提出:“我們去某個城市旅游吧”。
男士就默認了:“哦,你主動邀請我,那一定是接受和我住在一起了。”
男人在感情里的思維,就是這么簡單。
在大多數男人的認知里:
“你邀請我單獨旅游,這就是對我們關系的默許”。
明白了嗎?
可女士呢,無論她內心是否有這個想法,她都沒有明白男人的真實需求。
男人被晾在一邊,他連旅游的心思也沒了,只想早點回去;
早知道是這個局面,還不如一開始就拒絕你的約會邀請。
誰讓你給她釋放的曖昧信號太多?
換個角度講:
男人只想和你住在一個房間里,而你卻提出2個房間;
他本能認為,這是你對他的拒絕,抗拒或者是厭惡。
接下來,他跟你保持距離,態度冷淡,也是必然的了。
這種冷淡,說明他對你有了怨言,有了不滿。

-02
人一定要正視自己的需求
情感需求,性的需求,對物質的需求。
你想要什么,如果你連自己都騙,那你在任何關系中,跟任何人相處,都是表演型人格。
你不真實,對方也不會對你真實;
你不坦蕩,你擰巴痛苦,對方和你相處也會覺得累。
成年人的關系,就應該痛快點。
你如果只想跟對方保持“知己”關系,只是聊天,分享情緒,那你就斷了約會的念頭;
單獨約會,邀請旅游,頻繁見面,舉止曖昧……
這些行為,本就是男人認為的“戀人關系”。
這種反差和需求的不同,本身是沒錯;
錯就錯在,你找一個想和你產生關系的人,去當你的靈魂伴侶,試圖開展柏拉圖關系。
如果你想要知己,那就別靠太近;
如果你想游走在曖昧之間,那就不要把對方當知己。
作者亦開懷:
關注我,每天為你提供更多兩性情感,婚姻家庭,社交性格分析,關系優化等方法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