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承森

夢回童年 劉志永
漫畫,是以嘲諷見長的視覺藝術,嘲諷的目的是貶損表現對象。然而有些事物生來就是一副齷齪相,無須“打壓”,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狗屎”及其加強版“臭狗屎”。此時,經驗豐富的漫畫家會想起嘲諷的優越級表現形式,這便是自嘲。
漫畫家劉志永先生的作品《夢回童年》,把自嘲語言用出個性、用到妙處,甚至讓人看后一時忘記了厭惡什么事,憎惡什么人。
對于當下都市女性而言,手提大把的購物袋行走于優美的林蔭小徑,別提怎樣得意了。此刻如果能夠與熟人分享這番心情,那該是翻番的愜意。可我們眼前這位女士,不敢左顧右盼熟人在何方,她必須全身心關注自己的腳下。正如我們看到的,迎接她雙腳的除了地磚,還有一排排、一朵朵狗子消化器官的排泄物,簡稱狗便,俗稱狗屎。
聰明伶俐的女子熟練地避讓這些“問候”,走著、躲著、跳著、避著、讓著,全方位展示平衡能力,很快很快,她就發現了門道,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她太投入了、太專注了,跳著跳著,她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于是,她正在遭遇的困境,演化成一場無憂無慮的童年游戲。
自嘲,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也是人們對無奈生活的從容回應。自嘲,也是諷刺手段的幽默呈現。我們欣賞漫畫中這位女士的“恍若隔世”,并非無視粗鄙行為對她的挑釁,相反,她這種異乎尋常的“寬容”,會讓人們重新思考那些難以消失的“斑斑劣跡”。
和迷戀“跳房子”那個時代相比,如今豢養寵物,動機已經不在于看家護院或捉拿老鼠,更多用來釋放盈余的愛心。很多寵物的主人自稱“鏟屎官”,固然也有自嘲成分,但更多體現的是愛心和責任心。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這些“做官”的,自然要履行社會責任,至少不能為社會添亂添堵。
和物質生活匱乏那個時代相比,如今的阿貓阿狗大多活出了殷實感,而且大多有一個悅耳動聽的名字,像什么甜甜、壯壯、凱瑟琳、萊昂納多……有些名字一聽就是遵規守序的“好寶寶”,難怪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毛孩子”。面對毛手毛腳的毛孩子,“鏟屎官”自然有監護和管教責任。
“子不教,父之過”,“毛孩子”不教呢?
來源:工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