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記者潛伏肉類加工廠而寫出的小說《屠場》,引起民眾巨大轟動,從而最終導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成立。這一傳奇被稱為“一本書,改變了美國食品安全史”。一本書何以具有如此大的威力?這需要從19世紀的美國歷史說起。
“鍍金時代”的食品安全困境
19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西部大開發、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美國步入了轟轟烈烈的“鍍金時代”。在前工業化時代,“食品安全”并不成為一個問題。當時,食品的制造與消費還沒有完全分開,由于食品保存技術的限制,人們消費的食品往往都是當地生產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比較透明,出了問題之后的追究也比較容易。但是工業大發展改變了這一切。大工業的興起,一方面,大量的移民與農民進入工廠,對食品的規模化生產和供應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食品生產技術的進步,長距離運輸的需要,使得食品當中的各類添加劑、化學制劑等添加成分的使用也變得非常普遍,而這些添加成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非專業人士的一般大眾所難以辨識和選擇的。
隨著“鍍金時代”的狂飆突進,到19世紀80年代,美國的食品安全衛生以及制假造假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但食品安全的監管卻遲遲提不上議事日程。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各方勢力的阻撓,其中主要是大公司、地方政府以及各種保守主義者。
在19世紀后半葉的美國社會,由于工業的發展,在各個行業都逐漸形成了具有壟斷地位的托拉斯組織,食品行業也不例外。當時由美國六大商業集團組成的“牛肉托拉斯”,幾乎壟斷了肉類加工的上下游市場。對于上游,“牛肉托拉斯”是各類牲畜養殖戶的集中收購者,具有壟斷買家的地位,能夠盡可能地壓低進貨價格。而對于下游,廣大的零售市場,“牛肉托拉斯”又處在壟斷賣家的優勢地位,能夠盡可能地提高肉類價格。食品安全法的通過,無疑會大大提高肉類生產成本,影響壟斷利潤的獲取,因此也是壟斷集團所最不愿意看到和極力阻撓的事情。
聯邦政府監管的重重阻力
自美國建國以來,各州政府就在各項事務上擁有著極大的自主權。實際上,各州的食品安全問題雖然層出不窮,但在州一級的層面上一直具備一個監管和矛盾協調機制。當然了,這些機制所起的最終作用就是兩個:一是保護本州的食品企業,二是確保在一般百姓和食品企業發生沖突時保護好企業利益。因為企業才是各州食品監管系統的主要資金提供者。如果將食品安全的監管權力上交聯邦政府,意味著各州的司法和行政系統將不再能夠得到相關企業的政治和資金支持,而且會使已經存在的州監管機構變得多余。因此建立聯邦層面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設想一開始就遭到了一些國會議員的竭力反對。
另外,在以新教文化為主基調的共和黨保守派當中,也一直存在著對于“自由市場”的偏執式信仰,認為政府應該完全退出對市場的干預,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會自動地將侵害消費者身心的企業淘汰出市場,而不管這個過程會有多久。有的人甚至認為允許劣質假冒食品的存在,是對窮人權益的保護,因為“饑餓比造假食品對健康更有害”,更有人極端地認為個人有權選擇次品甚至有毒食品,只要這是他們的自由選擇。
可以說,盡管各種反對者的理由千奇百怪,但四面八方的力量卻最終匯聚成一股合力,使得聯邦政府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努力一開始就遭遇了強大的阻力。
實際上,早在1880年代初,有關食品安全的議案就不斷被提交到美國國會,但反對者卻一次又一次地將其扼殺在搖籃中——有時議案通過眾議院,但卻在參議院落敗,有時議案在參議院通過,卻在眾議院沒能獲得多數的支持。后來下令對食品安全亂象進行全面調查的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也曾經飽受食品亂象的苦難:1898年,他帶領支援騎兵隊去古巴參加美西戰爭,當時大量罐裝肉制品腐敗變質,導致他部下非戰斗減員十分嚴重。即便如此,老羅斯福在1905年獲選連任時試圖推動食品安全立法也困難重重,直到后來《屠場》的出版。
食品安全問題走向公眾化
除了政治家中有識之士的努力,一批具有人文關懷的科學家也開始關注食品安全亂象,并開始為公眾食品安全而奔走呼號,這其中的代表,是化學家哈維·華盛頓·維萊 (Harvey Washington Wiley)博士。一直以來,他就在利用他的專業知識,通過宣講和發布專業報告,來揭露那些粗制濫造的專利藥物以及所謂的祖傳秘方、宮廷秘方、印第安人等民族秘方以及食品問題。他后來還就任美國農業部化學物質研究局局長,并和很多民間組織聯合起來,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報告,來揭開食品安全問題的真相。他還起草了相關法律草案,甚至成為后來獲得通過的《聯邦純凈食品和藥品法》的藍本。應該說,維萊為推動食品安全立法的工作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實用價值的,但由于其努力始終停留在專業領域范圍內,使得其推動食品安全立法的努力收效甚微。
真正讓食品安全問題曝光,引起大眾的全面關注,給各種利益集團帶來巨大壓力的,還是19世紀發展起來的大眾傳媒工具。從技術層面講,高速印刷技術的發展和照相凸版印刷的完善對于印刷品制造成本的降低、教育普及對于民眾閱讀需求的增加,郵資費用的下降、廣告的普及,造就了美國“鍍金時代”大眾傳媒的黃金發展歲月。書刊、報紙、雜志的普及,使得信息的制造和傳播變得更為迅捷,也使得民眾第一次有可能通過傳媒的引導,將其分散的訴求集中起來,從而突破“大集團集中行動”的困境。正是大眾傳媒的普及,使得公眾第一次意識到了自身面臨問題的嚴重性。左翼作家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的《屠場》為漸漸燃起的食品安全監管呼聲的星星之火澆上最猛烈的燃料。
1906年2月,《屠場》出版,書中這樣描寫芝加哥的肉類工廠:“壞了的豬肉,被搓上蘇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洗過手的水被配制成調料;工人們在肉上走來走去,隨地吐痰,播下成億的肺核細菌……肉一大堆一大堆地堆在庫房里,庫房的天棚漏水,臟水就滴落在肉堆上,上面有數千只老鼠在盡享美餐……只要把手在肉堆上一劃拉就能劃拉下一捧一捧的干鼠糞……”他的描寫讓美國人震驚了,幾乎每個美國人都讀了這本書,且相信芝加哥的加工廠是骯臟的,從這些加工廠出來的任何東西都是不能吃的。美國人憤怒了,要求食品安全監管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同時,《屠場》也傳到了歐洲,被歐洲媒體大加渲染,嚴重影響了美國食品工業的海外市場開拓。一時間,“美國食品”在歐洲成了骯臟、劣質、偽造的代名詞。美國廠商受到了重創,壟斷資本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在上面種種因素的作用下,食品安全監管不再只是一小部分精英或者利益集團的內部博弈,而是迅速擴展開來,成為整個社會人人自危的公共安全問題。制度改革最最需要的大規模公眾支持成為了現實,政商力量博弈的天平開始傾斜。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老羅斯福總統授意的食品安全調查得以順利展開,食品安全監管的立法被迅速提上了議事日程,并獲得了國會的通過。
1906年5月25日,美國參議院以63比4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貝弗里奇肉類衛生檢查法案》,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食品安全的法案。
1927年,美國農業部成立了一個新機構——食品、藥品和殺蟲劑組織(The Food,Drugand Insecticide Organization)。1930年,該機構名被縮減為“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即后來大名鼎鼎的F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