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奔流入海的壯闊懷抱中,在渤海潮起潮落的澎湃節奏里,東營以“六連冠”全國雙擁模范城的榮光,奏響新時代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樂章。
榮譽背后,是東營軍地攜手共進的生動實踐,是這座城市與人民軍隊魚水情深的有力見證。從革命年代的熱血烽火,到新時代的砥礪奮進,這座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年輕城市,始終堅持推進雙擁工作,讓軍民團結的力量激蕩成潮,奮力譜寫“軍愛民、民擁軍”的壯美樂章。
“硬杠杠”托底,雙擁跑出“加速度”
“在東營當兵,是種實實在在的幸福!”這是駐東營官兵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這份幸福,源于實打實的政策保障:軍轉干部實行“雙向選擇+公開選崗”兩種安置方式;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實行“機關事業單位、市以上國企、縣區屬國企”三輪選崗;全力做好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工作,隨軍家屬未就業期間生活補助標準達到每人每月2100元,自謀職業的隨軍家屬憑申請可領取6萬元就業補助,各項標準位居全省前列;駐地官兵子女入學入托打破地域限制,按照官兵意愿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東營軍供站被軍委后勤保障部、退役軍人事務部授予“全國重點軍供站”……
我市建市雖晚,但廣泛借鑒了其他城市的雙擁工作經驗,這里又有勝利油田,相關配套和衍生產業發達。“這種先天優勢有利于推進雙擁工作,但我市最大的優勢是高標準抓好落實。”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王克杰說。
我市先后出臺《關于規范提升全市公共服務場所軍人依法優先優待標識的實施意見》《東營市油地軍雙擁共建機制實施意見》《東營市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目錄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實現雙擁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不折不扣把制度規定落實到末端,東營有“硬杠杠”。我市把黨管武裝工作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重大任務實行“雙清單”機制,把任務分解到各責任單位,定領導、定責任、定任務、定時限、定人員、定目標,列單推進,確保落實。
這種把雙擁工作刻進“制度基因”的勁頭,讓“硬杠杠”成為雙擁工作的“加速度”。2004年,我市躋身全國雙擁模范城(縣)行列,此后每屆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東營市都未缺席。
真感情升溫,魚水情暖到心坎里
“參軍報國,強國有我。”今年春天,東營市新兵入伍儀式在廣饒縣役前訓練廣場舉行,新兵們發出鏗鏘誓言。今年,東營軍供站不僅提供優質膳食保障,還為每位新兵送上“軍供大禮包”——內含軍旅筆記本、家鄉水等,融新時代強軍文化、軍供紅色基因于一體,深化了新兵群體的家鄉認同感。
這樣的故事,在東營俯拾皆是:建成東營市民兵綜合訓練基地;為武警東營支隊實施“智慧磐石”“智慧監管”工程;河口區、廣饒縣投資建設民兵訓練場;全市法院專門開辟涉軍停償案件綠色通道,先后審結涉軍案件53件;市勝利醫院免費為駐軍部隊查體;全市各界踴躍走訪慰問各駐軍單位,累計贈送慰問品價值1200余萬元……2020年以來,全市為部隊辦實事120余項,數億元投入化作看得見的溫暖。
退役軍人的幸福感同樣“滿格”。今年4月24日,在轉業軍官回訪座談會上,退役軍人李銳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用人單位根據我的能力與工作經歷,安排了合適的工作崗位。在各方幫助下,我迅速適應了新環境并融入了集體。”今年以來,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轉業軍官安置情況回訪調研工作,主動聽取退役軍人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建議。“我們在安置后進行跟蹤回訪,是為了進一步掌握崗位落實、工資待遇落實,以及轉業軍官個人適應程度、工作中的表現等情況,為下一步的就業安置工作積累經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迎雪介紹。
從聚焦“前線”“前沿”“前哨”解難題,到緊盯軍人“后路”“后院”“后代”辦實事,我市擁軍支前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拓展。安置就業方面,創新推出“3+2”安置機制,軍轉干部實行“雙向選擇+公開選崗”兩種安置方式,退役士兵推行三輪選崗;隨軍家屬就業安置率和滿意率始終保持100%,隨軍家屬未就業期間生活補助標準位居全省第一;妥善安排現役軍人子女入學,讓官兵無需為“后方”擔憂。
“擁軍曲”奏響,雙擁基因薪火相傳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感人的革命故事化作紅色的種子,悄然播撒在孩子們心間。5月28日,廣饒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大碼頭鎮西劉橋小學舉辦“弘揚英模精神踐行英模事跡”主題活動,通過一系列如唱英模歌曲、講英模故事、贈英模書籍等“六個一”活動,為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類似這種紅色教育活動在全市學校、社區、軍營廣泛開展。我市不斷強化社會化擁軍力度,持續強化思政引領,以榜樣的力量合力唱響“老兵永遠跟黨走”時代強音。積極承辦退役軍人事務部全國老兵宣講團“老兵禮贊新時代,跟黨奮進新征程”巡回宣講、黃河魂·英雄夢——講好黃河流域英烈和退役軍人故事行動等系列活動,弘揚黃河文化、紅色文化。
作為一片流淌著紅色血液的熱土,我市持續強化國防教育陣地建設,投資2.1億元修繕東營烈士陵園、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等一批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國防教育基地達56處,年接待35萬人次。實現干部國防教育全覆蓋,全市6所市、縣區黨校都把國防教育納入干部培訓計劃,14所大中專院校、105所初高級中學把國防教育納入課堂教學、融入課外活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已深深融入每位黃河口兒女的骨血。
走在東營街頭,“擁軍街”“榮軍商圈”“雙擁公園”這樣的標識隨處可見,街頭巷尾的暖心服務都化為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便利。近年來,我市打造13處“榮軍商圈”“榮軍一條街”,讓軍人軍屬在購物、就醫、出行等場景享受專屬優待;在全國率先實施“崇軍醫養”工程,60歲以上退役軍人和重點優撫對象全部納入醫養結合服務范圍;為重點優撫對象購買綜合商業保險。
眾多舉措讓“千企萬店齊擁軍”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商戶們掛在門口的“榮軍優惠”招牌,是老百姓見了軍裝就熱情招呼的淳樸真情。
潮起黃河畔,榮耀鑄軍魂。東營的雙擁故事,是黃河奔涌的壯闊,是渤海潮動的澎湃,更是軍民手拉手、心連心的溫暖。在這片熱土上,軍愛民如魚得水,民擁軍似海深情,正共同譜寫新時代的“魚水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