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具硬核力的“智造余姚”
——寫在余姚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之際
在這個希望無限的春天,我們豪情滿懷再出發!
在這個生機勃發的春天,我們激情迸發勇爭先!
今天,余姚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就要舉行了。在余姚的發展歷史上,以制造業為主題專門舉行如此高規格的大會還是第一次。這充分彰顯了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全力打造更具硬核力的“智造余姚”的決心。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余姚一直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工業重鎮。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余姚大力實施“工業立市”戰略,集中精力發展以制造業為重點的實體經濟,書寫了制造業快速發展、不斷壯大的輝煌篇章。幾代余姚人以敢為人先的沖勁、負重奮進的韌勁,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闖出了一片廣闊天地,推動企業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變化,培育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鑄造了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行業品牌,也涌現了一批有膽有識、勇立潮頭的企業家。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制造業的發展壯大,才造就了余姚今天的綜合實力和城市地位,也為余姚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代大潮,浩浩蕩蕩。逆風前行,不進則退。當今世界局勢瞬息萬變,不確定、不穩定、不可預期因素增多,風險挑戰層層疊加,但機會機遇也無處不在。審時度勢,謀劃未來,余姚必須保持足夠的定力,堅持實體經濟是發展之本不動搖、堅持“工業立市”戰略不動搖,進一步確立制造業在我市經濟發展格局當中重中之重的位置,以戰略的確定性應對種種風險挑戰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余姚的制造業要突破重圍,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實現高質量發展,出路在創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對于廣大企業來說,創新已經成為時不我待的課題,是推動企業順利“爬坡過坎”的最強動力。
制造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推動產業躍升上創新不怠。廣大制造業企業要熱情擁抱數字經濟,圍繞“制造+服務”雙輪驅動,聚焦“工業互聯網+”、機器人及集成、新材料等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等未來數字產業,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量的突破和質的飛躍。要大力度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持續深化“35”千百億產業集群培育再提升行動,深入實施四大標志性產業鏈群培育工程,加快構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核心框架,加快模具、橡塑、五金、汽配、家電等余姚傳統重點行業的改造提升,推動行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要在細分領域深耕細作,努力形成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層出不窮、“大優強”企業梯隊蔚為壯觀的生動局面,使余姚成為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專精特新”活力之城。
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有一支高素質善創新的人才隊伍是關鍵。要堅持新時代人才強市首位戰略,以“人才+”五大聯動行動為總牽引,迭代升級“姚江英才”“陽明系列”等人才引育工程,積極推動“大優強”企業、上市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項冠軍企業高層次人才全覆蓋,統籌抓好本土人才提質擴面、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接力傳承”等行動,完善創新引才育才用才機制,引育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重點行業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構建形成全系列全鏈條的人才引育體系。要圍繞“城市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為”的目標,持續推進“硬”保障與“軟”服務雙升級,加快建設青年與城市“雙向奔赴”的青年發展型城市, 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精心愛護、培育企業家這個特殊人才群體。一方面要引導廣大企業家爭當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始終保持一股精氣神,樹立信心,自我提升,在搶抓機遇上勇爭前列、在振興實體上勇爭前列、在創新轉型上勇爭前列、在服務社會上勇爭前列,把企業做得更強、把事業做得更大。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的濃厚氛圍,讓廣大企業家有更加強烈的光榮感和責任感。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環境優越的發展熱土。各地各部門要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結合數字化改革大力推行“碼上政策”“碼上直辦”“碼上融資”,推動“大腳板”與“大數據”實時聯動,更好回應企業訴求,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市。要全力以赴為企業降本減負、全力以赴為企業調配要素,把實實在在的紅利讓給企業,讓廣大企業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要實實在在地為企業排憂解難,當好企業的貼心人、“店小二”,及時全面地掌握企業經營狀況和發展需求,提高對企服務的精度和準度,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就比困難多。歷史告訴我們,余姚是一片制造業的熱土;未來昭示我們,余姚一定是制造業高地。這分信心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最寶貴的“要素資源”與最恒久的“確定性”。讓我們以更大的創新力度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書寫余姚從“工業大市”向“工業強市”轉變的新篇章,把余姚打造成為長三角南翼高端制造業基地。
我市高品質打造“專精特新”活力之城 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前不久,余姚市三力信電磁閥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浣江實驗室合作項目正式揭牌,全面投入新能源超高壓電磁閥、深海探測、航空航天等領域的自主創新研發。“在政府全方位的幫扶下,我們制訂了五年2000萬元的投入計劃,除了打開我們的產業布局外,勢必結束國外高性能電磁閥的主導局面。”公司總經理顧國云信心滿滿地說。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18/174105612.jp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order-width: 0px; border-color: initial; --tw-shadow:0 0 transparent; --tw-ring-inset:var(--tw-empty, ); --tw-ring-offset-width:0px; --tw-ring-offset-color:#fff; --tw-ring-color:rgba(59,130,246,0.5); --tw-ring-offset-shadow:0 0 transparent; --tw-ring-shadow:0 0 transparent;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639.091px; border-radius: 4px; white-space: initial; outline: none !important;" />
三力信電磁閥是去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的一員。“與三力信電磁閥一樣的國家級‘小巨人’企業,我們余姚共有31家。這批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培育推動更多企業成長為‘小巨人’,是我們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梯隊培育”作為成功申報的起點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市突出頂層設計,制定了成為省內具有重要影響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集地的目標;突出分級培育,優選193家創新能力強、專注細分市場、成長性好的種子企業入庫動態培育;突出做大做強,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向“單項冠軍”躍升,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融資上市。截至目前,我市關鍵基礎件、新材料、汽車制造、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五大產業領域“專精特新”企業達163家,成為“35”千百億級產業集群主力軍;去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數量居寧波第二;去年新增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產品)4家、數量居寧波第一;“專精特新”企業掛牌上市7家、過會未上市2家、遞交材料排隊和輔導備案9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18/174107742.jp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order-width: 0px; border-color: initial; --tw-shadow:0 0 transparent; --tw-ring-inset:var(--tw-empty, ); --tw-ring-offset-width:0px; --tw-ring-offset-color:#fff; --tw-ring-color:rgba(59,130,246,0.5); --tw-ring-offset-shadow:0 0 transparent; --tw-ring-shadow:0 0 transparent;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639.091px; border-radius: 4px; white-space: initial; outline: none !important;" />
“申報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從有意向到最終入選我們前后花了四年。這期間離不開多個部門的貼心幫扶,從多維度切實提高了我們的專業實力,完成了申報材料的查漏補缺。”寧波飛圖自動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建華說。據悉,我市在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創新提速,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難題,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堅持產品提質,深入實施“品牌+”“質量+”“標準+”工程,以優質產品搶占市場話語權;堅持數智提效,深化“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精細化管理,分行業開展數字化改造探索。目前,我市“專精特新”企業累計擁有有效發明專利數1000余項,主導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全部業務收入超99%,擁有自主品牌159家,212家“專精特新”企業建立ISO、OHSAS等管理體系認證。
“為了給企業提供更為適宜的發展環境,我們不斷強化政策支持、要素支撐和服務保障,全方位助力‘專精特新’活力之城創建。”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相繼出臺支持“專精特新”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專項政策,每年安排專項政策資金,落實落細減稅降費舉措,完善正向激勵機制等。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強金融精準扶持,明確全市“專精特新”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增速、中長期貸款新增50億元工作要求,去年累計為“專精特新”企業融資22.9億元。此外,市經信局創新開展“企業服務經理人”專項行動,舉辦“專精特新”企業研修班,了解企業需求、切實破解發展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