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620%2Fd6f42389j00rdr6yp001sc000xc00go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alt="" />
進入六月中旬,各地直逼40度的氣溫“炎(熱)值”爆表 ,都比不上一塊“綠水鬼”手表,足夠讓人關注。6月11日,哈爾濱一男子乘坐網約車欲抽煙被司機制止,隨后該男子詢問司機是否有營運資質,在得到否定答案后打電話找人“辦這輛車”。執法人員周某佩戴著疑似售價約14萬的勞力士“綠水鬼”手表呼叫而來,在給炎熱夏夜帶來一抹綠色的同時,也迅速吸引了民眾的眼球。當“釣魚執法”偶遇“公職人員佩戴天價手表”,讓民眾質疑的聲音似乎震耳欲聾了些。主管部門對相關責任人做出嚴肅處理的同時,讓我們不禁思考,為什么城市綜合治理,會出現一些“不聰明”的事件?
打造“陽光執法”,以“民主監督”保障法治體系。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典型的“反釣魚執法”的成功案例,網約司機證件齊全,“釣魚執法”得不償失,以“民主監督”保障法治體系意義重大。
首先,加強對執法監督網絡的“靜態”互聯互通。對于執法人員的“公權力使用”,每一個執法環節、每一起案件的辦理,都應置于規范執法的“聚光燈”下,并且接受民眾的監督。一是需要形成互動聯動機制。執法部門主動將行政執法監督與人大、政協、上下級、執法司法行政部門之間進行互聯互通,著力打造更廣泛、有深度的監督協作網絡。二是建議設置“陽光執法”意見箱。廣泛搜集監督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提升執法質量和透明度。三是繼續嚴格落實“執法辦案終身負責制”。倒逼辦案人員嚴格依法辦案,確保案件經得起檢驗。
其次,加強對關鍵執法環節的“動態”監督管控。民眾的熱議和關注并非跟風仇富,實則是在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公職人員的一舉一動,都應該經得起民眾“放大鏡”的審視和質疑。一是建議選聘具有較強法律素養和監督能力的專家學者、律師等人員,組成特邀行政執法監督隊伍,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執法監督。二是特邀行政執法監督隊伍及時收集反映問題,傳遞基層真實聲音,并懇建言獻策,幫助行政執法部門提高行政執法水平。三是建議主管部門、執法部門、監督隊伍、輿論媒體等聯動協作,成功搭建起執法監督的樞紐,打通行政執法的監督“神經末梢”。
建設“城市大腦”,以“思想破冰”引領治理創新。“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大城市也可以變得更‘聰明’。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讓城市的綜合治理更加“智慧”,需要依靠智能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依靠信息化數據為基礎的“城市大腦”,可以補充解決以人情、倫理為基礎的“人類大腦”帶來的公權私用問題。通過建設“城市大腦”,構筑智慧城市,共享部門數據,可以有助于破除行業壁壘,簡化辦事效率,更多一些客觀治理、更少一些人為因素,轉變工作作風和思維方式。
其次,數字信息對各主管部門而言是權力也是資源,搭建大數據、云計算,實現“全天候”、“全覆蓋”可以有效進行事前預判。從前期的信息統計研判、潛在風險捕捉,到中期的信息化處理調度、公共服務配置,再到后期的選擇最優方案、合理配置資源等,實現“主動尋找問題”的治理手段事前化。
最后,每一次執法,都能通過信息化進行記錄,使之有法可依、證據確鑿,更加客觀地進行治理,是執法的理想狀態。依靠大數據的高頻、即時、多樣等技術特征,將城市管理內容擴展到交通、安全、應急、群體性事件等傳統數據分析難以涉及的層面,使城市治理更加高效、合理。
構筑“智慧城市”,以“信息支撐”服務綜合治理。為克服解決智慧應用相對分散、數據共享利用不足,跨部門、跨層級、跨業務項目難以協同共進等更為突出的問題,應借助物聯網、5G移動通訊、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新發展階段,保障“城市大腦”成為在智慧化城市的建設進程中的中樞神經與核心單元。
首先,搭建一體化的“橫向”城市核心基礎平臺和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通過建成感知設施系統、數據統管、平臺統一、系統集成和應用多樣的市級“城市大腦”,將城市原有的各類平臺進行整合,拉動平行部門和領域之間的聯動。
其次,推動“縱向”的市級“城市大腦”向下賦能。全面支撐市、縣區(鄉鎮)級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務應用,實現省市縣(鄉鎮)之間的整體協同、一體聯動。保障城鄉全體人民都能共享數字化平臺建設的發展成果,最大限度消除“數字鴻溝”的差異化影響。
最后,突出政府主導,適時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結合,打造“多元”主體運營體系。通過整合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探討統一運營方式共同搭建信息化治理平臺,打造以智慧交通、智慧警務為基礎,拓展到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旅游、智慧環保等領域的平臺信息整合,打通數據信息共享壁壘,加快構建智能便捷的數字公共服務體系。
智慧化、數字化是未來城市治理的方向,或許有一天,“呼叫而來”的執法人員,是通過信息化的研判和大數據的分析,甚至是清晰的圖片、視頻,而不是夜晚的一個隨意的電話,“釣魚執法”現象就會更少一些了。(盧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