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濟南高新區,暑熱中涌動著教育創新的活力。濟南高新區景匯小學以“伙伴+”學生成長共同體為載體,通過校地協同共建與文化研學實踐雙軌并行,為孩子們打造“有深度、有溫度、有厚度”的暑期成長課堂。
多元課堂啟智潤心

7月3日啟動的校地協同項目中,景匯小學聯合東匯景苑社區、山東職業學院南山書院“青韻‘小喇叭’”實踐隊,為三年級三班學生構建“五位一體”成長矩陣。美術課堂上,大學生志愿者引導孩子們創作“會飛的書包”,彩色翅膀的創意設計引發陣陣驚嘆;課業輔導環節,實踐隊員采用生活場景教學法,將數學應用題轉化為超市購物情景劇,使解題過程充滿趣味性。課間乒乓球對抗賽上,大學生與小學生組成混合雙打,在22℃的恒溫體育館內,白色小球劃出的弧線串聯起兩代人的運動熱情。圖書館閱讀分享會上,《西游記》人物卡牌游戲讓經典閱讀煥發新意,孩子們用橡皮泥捏出師徒四人形象,立體演繹取經故事。“這種‘雙師課堂’模式,既緩解了家長暑期帶娃壓力,更讓高校資源精準對接基礎教育需求。”該校德育主任馬春芳介紹道。
文化尋根滋養成長
7月26日,二級部逐夢小隊走進城子崖遺址博物館,開啟穿越五千年的約定研學之旅。在龍山文化黑陶展區,孩子們通過盲摸陶片游戲辨識蛋殼陶的輕薄特性;考古地層剖面墻前,他們用彩筆繪制文化地層蛋糕,將灰土層、夯土層等地質特征轉化為直觀的甜品構圖。特別設計的文物修復師體驗環節中,小隊成員協作拼接陶器碎片,用特制膠水完成陶鬶復原挑戰。“把土層當千層糕,把玉鉞當拼圖,歷史就變成我們看得懂的語言”。隊員張曉陽的研學筆記里,密密麻麻記錄著12種陶器紋樣。活動尾聲,孩子們用紅泥制作微型陶器,將古老文明基因注入當代童年記憶。

這場持續整個暑期的教育實踐,正形成“1+1>2”的育人效應。校方數據顯示,參與學生平均每日運動時長增加47分鐘,課外閱讀量提升3.2倍,98.7%的家長反饋孩子協作能力顯著增強。正如一位三年級學生在活動總結中所寫:“這個夏天,我們既在教室里畫未來,也在泥土中找過去——原來成長可以這么好玩!”該校校長趙士敬透露,隨著8月“非遺傳承周”活動的臨近,更多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成長課程將繼續拓展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編輯:曹夢佳 校對: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