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們14個村(社區),通過這次精準清查,村集體固定資產一下子多出來1個多億!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炎炎夏日,柞水縣杏坪鎮農業干部樊生林一邊在手機上熟練打開“陜農經”農村“三資”監管小程序,一邊感嘆。
樊生林的開心與安心,來自柞水縣實施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集中整治。柞水縣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再抓兩年的部署要求,創新機制、靶向施策,在清查家底、規范管理、盤活資源上打出“組合拳”,讓柞水農村資源增量,資產增值,村集體家底更厚實了。
信息化監管鎖定“三資”
“資產資源底數不清,則流失難防。加強‘三資’監管,是保障農民權益的關鍵抓手。”柞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玉鋒介紹。
今年3月,柞水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調度,縣紀委監委全程監督,縣農業農村局牽頭成立專班,一場覆蓋全縣9個鎮(街道)的攻堅行動迅速鋪開,建立起“縣級統籌、鎮(街道)聯動、村級落實”的三級責任“鐵三角”。11個專項工作組、9個綜合督幫組、130余名干部下沉一線,創新“部門縱向查項目+鎮村橫向查資產”雙軌模式,向“糊涂賬”宣戰。
“全縣清查出來的‘三資’增量,粗略統計已經超過了3億元。”王玉鋒向記者亮出一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柞水縣結合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共發現問題113個,追責問責7人,修訂完善制度17個;追繳資金234.17萬元,收回集體資產2886.6平方米;摸清全縣農村集體資產總額約8.38億元(較清查前增4.67億元)、資源總面積約296.7萬畝(增20.2萬畝);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中,資產資源出租(發包)收入1256.08萬元。
通過“村級自查+鎮(街道)核查+縣級抽查”三級聯動模式,全縣共清查核實資產529條、資源1544條。這些數據,連同1650余份經濟合同、公示照片,全量錄入陜西省農村集體“三資”綜合監管服務平臺——為集體資產資源辦上了“數字身份證”。
程序化健康運行“三資”
有了“數字身份證”如何讓監管真正活起來、硬起來?明晰權責、建立健全機制是關鍵。
今年5月份以來,柞水縣在鳳凰鎮選取4村1社區開展“政經分離”試點,針對過去存在的資產管理權責不清、責任不實問題,以“管流程、建機制”為核心抓手,積極探索推進村民委員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政經分離”方法路徑。通過明確職能邊界、實行賬戶分設、落實獨立核算、強化監督管理等系列舉措,著力構建權責明確、產權明晰、獨立運行、經營高效、監督到位的管理機制。
6月15日,農業農村部調研組在金鳳村調研“陜農經”平臺運營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財務收支、經濟合同、資產處置等關鍵業務實現線上辦理、全程監督。“現在手機拍照上傳報賬,流程透明,省心省力。”村級報賬員頻頻點贊。
目前,全縣81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在平臺獨立記賬1526筆,村集體支出完成縣上審批支付638筆3147.633萬元,有效杜絕了揮霍浪費、侵占、挪用集體資金、資產等現象的發生,干群關系更加密切,鄉村治理更加有效。
如何避免“線上光鮮,線下照舊”?“平臺數據必須和實際業務同頻共振,搞數字形式主義必被追責。”柞水縣紀委監委相關同志態度鮮明。與此同時積極推動監管平臺從“數據倉庫”升級為“智慧大腦”,“預警監測”一旦發現合同超期、賬實不符等異常,立即“亮紅燈”。平臺向村民開放,手機一點“陜農經”微信小程序就能隨時查詢,院落會、公開欄同步公開,監督“天網”無處不在,陽光操作讓權力尋租無處可藏。
全方位盤活用好“三資”
監管的最終目的,是盤活用好“三資”,惠及于民。
在堅持以法律為準繩的前提下,柞水縣積極探索“公司+農戶”“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等聯農帶農模式,鼓勵多方合作,建立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機制,吸引更多企業和投資者參與農村資產多元化利用,激發農村各類要素潛能和主體活力,讓沉睡的資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讓產業興旺反哺資產增值,形成資產與產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朱家灣村以產業招引為抓手,引入20余家企業入駐,通過系統盤活閑置農房等資源,發展民宿74家,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最佳旅游鄉村’。這一創新實踐不僅帶動全村300余人實現就近就業,更實現村民人均年增收1.7萬元、村集體年增收突破200萬元的發展成效。”營盤鎮一位工作人員說。
目前,柞水縣81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突破20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村25個。當下,農村集體“三資”整治工作正持續深入推進,將持續為全縣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李小龍 唐淑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