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李家大村69歲的茶農李其樸種了近四十年茶,以前最愁兩件事:一是鮮葉賣不上價,二是有了病蟲害打藥不對路。
“今年加入‘雙社’托管以后,這些愁事全沒了!”李其樸樂呵呵解釋,“鮮葉采摘下來直接送合作社收購點,每斤收購價比市場價高,不用再跟商販討價還價;聯合社免費供藥供肥,有了病蟲害‘茶醫生’還會上門,用什么藥、用多少、停多久才能采,說得明明白白,再也不怕農殘超標被退貨。今年我有一畝茶園出現茶橙癭螨,就是鎮上農技站站長上門給指導的用藥。”

李其樸的舒心,源于巨峰鎮今年創新推出的茶產業“雙社雙鏈”模式。作為“江北綠茶第一鎮”,巨峰鎮雖坐擁8萬畝茶園、年產干茶4500噸,但也長期被“小散弱”困住腳步:茶農“各管幾畝地”,既不懂科學管理,又沒議價權;加工企業“各找各的料”,鮮葉質量參差不齊,品質難穩定;村集體“想幫難插手”,產業紅利難共享。如今,“茶香巨峰聯合社+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雙社”聯動,像一根紐帶把分散的茶園、茶農和企業“串”了起來,再加上“黨建鏈”牽線、“產業鏈”發力的“雙鏈”協同,曾經讓巨峰鎮頭疼的茶產業“小散弱”難題,正一步步化解。
“過去最大的問題是‘散’。破解‘散’,‘雙社雙鏈’最先做的就是資源整合文章。”巨峰鎮副鎮長丁肇亮介紹,由巨峰鎮88個重點產茶村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組成的日照市嵐山區茶香巨峰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茶香巨峰聯合社”),是“雙社雙鏈”模式的實施主體,一頭對接市場,一頭對接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各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則直接對接各村茶農,把巨峰鎮春山路沿線8個村的5000畝茶園“串”成了連片托管區,帶領區域內1000余戶茶農“抱團發展”。?
托管茶園統一進行藥肥供應、鮮葉收購及銷售。“托管后,少操心,多掙錢!”聽村里宣傳了加入托管的好處后,費家官莊茶農盧緒年把自家1.2畝茶園進行了托管。他算了一筆賬:藥肥供應加上高于市場價10%以上的溢價,每畝茶園每年怎么也能多收二三千元。
對茶葉加工企業來說,“雙社雙鏈”的好處更是說不完。綠茶加工企業(加工戶)可以與茶香巨峰聯合社簽訂《無農殘優質鮮葉供應協議》,集中采購托管區域內的鮮葉,聯合社按要求供貨,保證鮮葉合格無農殘,同時按批次提供鮮葉檢測報告和收購記錄。
“做茶葉加工,原料安全是根本。”日照茶倉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照茶倉”)總經理趙會會,作為茶行業從業者感觸頗深。2021年,為了讓企業有安全可靠的原料基地,日照茶倉就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與巨峰鎮張家溝村66戶茶農就其253畝茶園進行了合作。至今已累計銷售干茶25.8萬斤,產值480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40萬元。
與茶香巨峰聯合社簽訂《無農殘優質鮮葉供應協議》后,趙會會現在敢接更大的訂單了,也有更多遠方的客戶循香而來。“因為知道原料有保證、能跟上。”這不,最近她正在與黔江地區茶企合作,以日照綠茶、紅茶、白茶和黔江珠蘭花為原料,研發日照珠蘭花茶。目前,產品已試產成功。
對茶葉經銷商來說,“共享”的好處更直接。無加工資質的茶葉經銷商可以委托茶香巨峰聯合社生產干毛茶,茶香巨峰聯合社做好前端,經銷商專心做市場,共同出品合格的日照綠茶產品。經銷商也可直接采購茶香巨峰聯合社的干毛茶,進行拼配、分裝上市。

這份底氣背后,是“雙社雙鏈”織起的質量安全網:托管茶園布設AI行為分析設備,可實時監測茶園農事活動,對違規使用農藥、禁采期采茶等行為進行識別、捕捉、報警。巨峰鎮組建鎮村兩級茶園管理巡查隊伍,對茶農行為實施常態化監管。在托管茶園實施茶醫生“處方制度”,茶園局部發生病蟲害由農技專家開具處方,由聯合社統一免費供藥,使用全過程依托村級黨組織+網格員進行動態監管,從源頭掐斷違規用藥的可能。結合茶園微網格和采樣混檢,對小區域內的農事活動進行利益綁定。將托管茶園全部納入日照綠茶防偽溯源系統,實行統一貼標上市。區域茶園鮮葉由嵐山省級農高區提供鮮葉農殘快篩檢測全覆蓋服務。

質量硬了,銷路就寬了。“今年片區內粗茶的價格比往年同期翻了接近一番!”茶香巨峰聯合社理事長、總經理趙玉民介紹,目前茶香巨峰聯合社正積極對接中茶公司、匯源集團、日照綠茶集團,通過“借船出海”,進一步打響品牌。今年,預期目標是通過訂單銷售實現年50萬斤干毛茶產量。

“茶農有溢價和免費服務,企業有低成本優質原料,村集體有獎補基金、勞務費和銷售分紅,聯合社有管理費保障運營,這就是共贏。”巨峰鎮黨委書記尹玲介紹,巨峰鎮設立壯大集體經濟基金30萬元,根據托管面積和成效,對各托管村進行獎補,促進茶產業集約化發展。下一步,巨峰鎮還將適情擴大茶園托管面積,推動全鎮茶產業加速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轉型,讓日照綠茶巨峰產區成為安全、優質的代名詞。
后記
“雙社雙鏈”:不止是日照茶產業的破局之道
日照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產量和產值最高的茶葉主產區和我國緯度最高、面積最大的優質茶產區,全市茶園面積30萬畝,全年干毛茶產量2.15萬噸、產值42億元。即便如此,日照茶產業依然面臨“小散弱”的不足:茶產業仍以小農戶為主,種植分散、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導致茶葉品質波動大,增值空間有限,品牌的經濟效益不明顯。

巨峰鎮的“雙社雙鏈”模式,為破解日照茶產業“小散弱”提供了生動樣本。茶農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種茶更省心;企業從“四處找料”到“定點收料”,加工更順心;集體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增收更齊心;產業從“賣原料”到“創品牌”,發展更有信心。
“雙社雙鏈”探索的背后,藏著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密碼。
破解“散”的痛點,在于資源整合的智慧。著眼于茶農 “各管幾畝地”、加工企業“各找各的料”,分散的生產要素難以形成合力,巨峰鎮以“茶香巨峰聯合社+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雙社”架構,將5000畝茶園“串”成連片托管區,把1000余戶茶農“擰”成發展共同體。統一藥肥供應、統一鮮葉收購、統一質量標準,看似簡單的“三統一”,實則是對農業生產關系的重構——讓小農戶融入大市場,讓分散經營對接規模效應,這正是“雙社”模式的生命力所在。
突破“弱”的瓶頸,關鍵在質量安全的堅守。巨峰鎮用 “雙鏈”協同織密質量網:“黨建鏈”牽頭組建巡查隊伍、配備“茶醫生”,讓技術服務沉到田間;“產業鏈”引入AI 監測、農殘快篩、防偽溯源,讓每片茶葉可追溯。當“無農殘”從口號變為常態,當加工企業敢接更大訂單,當經銷商愿為日照綠茶溢價買單,這一系列變化再次印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農業的競爭力,最終要靠品質說話。
激活“小”的潛能,落點在利益共享的機制。茶農每畝多收二三千元,企業有了穩定原料,村集體有了年增收,這樣的“共贏圖景”最具說服力。“雙社雙鏈”的高明之處,在于不僅整合資源,更重塑了利益分配格局——通過管理費、分紅、獎補等方式,讓產業紅利精準滴灌到產業鏈每個環節。這種“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模式,既保住了茶農的“錢袋子”,也筑牢了產業發展的“根與魂”。
巨峰鎮的實踐啟示我們:傳統農業的升級,從來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生產方式、組織方式、治理方式的系統性變革。當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合作社的組織優勢與產業鏈的市場優勢同頻共振,沉睡的農業資源就能轉化為發展動能。日照綠茶的故事還在繼續,但其探索的路徑,已為更多傳統產業的“破圈”提供了有益借鑒。
(大眾新聞記者 丁兆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