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買來戴,是買來安心。”
盛夏的午后,南京六合的一家手工打金鋪里,空氣中彌漫著熔金的熱氣。櫥窗里一排排素圈、金豆,被顧客挑挑揀揀——不是為了搭配衣服,而是為了“換點能握在手里的東西”。老板笑道:“客人多得很,不是為喜事買金,是怕錢不值錢了。”
與此同時,一萬公里外的紐約商品交易所,2025年7月21日,金價再次沖上每盎司3400美元,創下五周新高。

2025年7月21日,上海,大屏幕顯示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黃金期貨價格走勢。圖/視覺中國
在政治中樞,另一種不確定性正在醞釀:多位共和黨議員聯名發函美國司法部,指控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兩度在國會作偽證,引發輿論對其職位穩定性的質疑。同一天,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批評美聯儲“對關稅反應過激”,并建議對該機構展開全面審查。
市場情緒緊張,美元信用再被質疑。黃金,再度成為人們尋求安全感的錨。
全球范圍內,央行、基金、普通家庭似乎都在做同樣的動作——用手去觸碰那種“摸得著”的安全感。
6月,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央行調查顯示,95%的全球央行認為未來一年全球將繼續增持黃金。這一比例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年輕人盯著金價波動秒下單,或買“金豆”攢著當日常儲蓄。
一些年輕人嫌品牌金飾“溢價太厚”,轉向以克計價的投資金、金豆、回購工藝金。這股貼著“怕漲”“怕不確定”標簽的民間情緒,與全球央行在賬本上大手筆增持黃金不謀而合。
移動支付讓錢包從口袋里“消失”,央行數字貨幣、加密資產、AI?算法交易把財富推向無形;可在這種高度金融化、數字化的時代,個人與主權國家卻同時回身抓緊一種能摸得著、有重量、不會被凍結的金屬——黃金。??????
“安全感”
“真要說成本也沒多高,(行里說)幾百塊錢就能挖出來——可那不是重點。”南京六合周六金加工店老板兒子涂志恒說,“關鍵是它摸得著。”
他把“屏幕里的綠”和“手心里的實物”對比解釋:“紙黃金跌了,一片綠,看著心慌;實物金跌了你也不一定賣,先放著,戴也能戴,傳給下一代都行。它總不會歸零,跟退市的股票不一樣。”行內還有句順口溜:“漲了賣一點,跌了攢一點,不漲不賣,傳給下一代。”
與涂志恒的想法不同,00后大學畢業生曉坤既買過黃金,也買過實體黃金。他說:“在京東金融上買黃金基金,可以實時控制,現在賣出去,下一秒就能變成錢。今年618電商節,我在淘寶上買了幾萬塊實體黃金,后面又將黃金賣出去了。但賣真金肯定沒有賣虛擬黃金利潤大。”
在許多家庭記憶里,黃金與“壓箱底”“遇急能救場”連在一起;在年輕客群中,這種代際傳遞正被重新包裝:把金條打成素圈手鐲既可佩戴又能折現,兼具禮物、首飾與應急儲備。
“對自己好點,就買黃金。”黃金愛好者王朋園總結三層意義:“第一,財富象征——黃金是絕對財富,越是動蕩的時候,人們就會把手里的錢換成金條,真金白銀的拿在手里,貨幣會貶值,黃金不會。第二,家族與身體的民間觀念——中醫角度戴黃金補五臟,家長會給女兒買。第三,是女性自我犒賞式安全感。”
象征性與實用性疊加,讓“添金”回歸家庭議程。在通脹、關稅戰、地緣波動與資產劇烈起伏時,投資者與普通家庭都會把部分財富轉換為金條、金幣或金飾,把抽象風險“鑄”成可觸摸的重量。
在社交平臺,“電子金”被夸“靈活、無損耗、隨時變現”,而“實體金安全感爆棚,還能盤玩”常獲高贊——有人日更“金豆記賬”,有人曬把舊金熔成新款的視頻流量暴漲;“買金條打手鐲”“避開品牌溢價”成為內容密碼。小紅書、抖音關于“打金”“囤金”內容激增,線下加工店的工費價差、透明稱重流程成為消費者要點。
近期全球不確定加劇、美國關稅措施、債務擔憂等因素都推動了金價與買盤,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強勁實物需求,“錢不值錢了,放在銀行里沒有利息,還不如多存點黃金。”周六金老板涂師傅說,“黃金很久沒有跌過了,長遠看是保值的。很多顧客買金條打手鐲,手鐲既可以戴也可以存,萬一家里有狀況可以隨時拿出來賣。”
貨幣貶值,生活、工作風險上升,落袋為安的情緒被放大。
“黃金全世界都認,經濟越動蕩,我就越喜歡黃金,之前我對黃金還沒有這么多執念,大概22歲的時候就想攢黃金。黃金在手里有硬通貨的安全感。”王朋園說。

2025年7月26日,消費者在江蘇省淮安市一家金店選購黃金飾品。地緣沖突加劇與經濟不確定性使得黃金避險保值的功能進一步凸顯,民間金條和金幣投資需求大幅度增長。圖/視覺中國
南京六合周六金黃金加工店里,正中間、左邊、最里面的打金區都有店員負責招待往來顧客。而在最右邊金柜,一位身著亮麗裙子的年輕女生正在拿著兩部手機直播,并充滿熱情地與線上觀眾互動,直播間里彈幕刷著提問“今天金價多少”。不同金柜里面,擺放著各式的黃金飾品,項鏈、戒指、耳環等等。
一位年輕女性拿著幾個小金塊在打金區域等待。老板未驗真假便開始稱重量,“不需要驗真假,我們一看就知道。”
“有什么比較耐磨的?”年輕顧客問道。“古法素圈,耐磨的話沒必要做實心的,空心比實心更不容易變形。”涂師傅介紹,近幾年非常流行古法素圈,素圈手鐲、素圈耳環。“簡單、經典,不容易被淘汰。”
自1997年入行,涂師傅已經在黃金行業里打磨了將近三十年。
在涂師傅的金店里,每年7、8月是難得的清閑時段,春節前后的1月至3月,卻是店內最熱鬧的季節。過去,金店的客流多與婚嫁、節慶相連,如今,來客的心態正發生變化——他們更像是帶著投資眼光來的。
“很多顧客看著金價一天一個價,覺得不買會漲得更高。”涂師傅說,“十個來買金條的顧客,有八個是因為怕漲價。手里有錢,他們寧愿提前買入,也不想等到更貴的時候出手。”
相較于以前扎堆去大品牌購買成品金飾,如今,越來越多的顧客傾向于直接買金條,再到金店里“打金”。“我們用的是國際金價。店里的金價是秒價,一秒一個價格。”涂師傅說,“有的大品牌賣一克要一千多,我們才賣七百八十,加上打金的人工費,每克十幾到幾十,總共也就八百多。”
但在市場波動的背后,另一股更激進的情緒正在滋長。
涂師傅說,“有人為了囤金,把房子都賣了;還有人用房子抵押去買金條,甚至開金店。他們覺得房子會貶值,黃金才是保值的東西。哪怕只有一套房,他們也會說——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這種賭漲的情緒在一些顧客身上體現的格外明顯。
涂志恒還記得,今年3、4月,一位男性顧客深夜從江寧打車過來,一口氣買下好幾百克金條,現場澆筑金條,“他說,他判斷黃金馬上要大漲。”

2025年4月20日,廣東深圳水貝市場黃金交易火爆,眾多消費者擠滿黃金珠寶柜臺。圖/視覺中國
“國家也在搶金子。”在柜臺后說這句話時,涂師傅并不知道,自己說出了一個全球趨勢。
普通人類似的焦慮,也出現在國家層面的賬本里。
世界黃金協會(WGC)統計顯示,2024年,全球央行全年凈購黃金1,045噸,連續第三年突破千噸大關——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十多年中,從未出現過的激進節奏。
“現實中黃金的供給是有限的,但黃金的需求是不設上限的。”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告訴南方周末,“黃金不靠對手方,不依賴主權背書,它‘自帶信用’。在當下這種多方風險交錯的國際環境中,它成了一種‘結構性避險工具’。”
如果說南京的散客在“搶克重”,那么在華沙、安卡拉、新德里與北京,央行官員們則是在“噸位”級別下注。
WGC數據顯示,波蘭國家銀行(NBP)2024年增持90噸,行長格拉平斯基此前多次公開表態要把黃金占比抬到更高水平;土耳其央行(含財政部官方持有)增加75噸;印度儲備銀行(RBI)幾乎“月月加倉”,全年凈購73噸,是2023年的四倍多,并把部分黃金從境外托管移回國內;中國人民銀行在年內多次公布增持數據,全年報告增加44噸,官方黃金儲備年底達到2,280噸,占外匯儲備約5%左右。?
在劉英看來,這些“噸位下注”的動作并非出于投機心理,而是主權信用結構的自我修復。“黃金:它不能被凍結,不能被制裁。”
這一判斷背后,是地緣政治摩擦的長期化現實: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央行在海外的美元和歐元資產被凍結,不少國家意識到,傳統外匯儲備體系存在被“武器化”的風險。與其把命門交給他國,不如儲備“無國籍”的黃金。
WGC發布的《2024年央行黃金儲備調查》顯示:81%的央行受訪者認為未來12個月全球黃金儲備還會繼續增長,這一比例高于上一年的71%。
在劉英看來,這并不是對現代金融體系的反叛,而是一種“結構上的再平衡”。
“黃金與數字貨幣、、法幣可以并存。反而是法定貨幣才需要國家背書。”她補充說,“而黃金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主權綁定。”
在一個流動性極強、資產無形化的時代,國家開始重新配置一種看得見、摸得著、難以凍結的資產,用以抵御制度性不確定的沖擊。
劉英認為,黃金的漲幅態勢,與當下社會普遍的不確定性感受密切相關。
“亂世黃金。每當有大的地緣政治沖突,價格上漲的一定是黃金。‘險’來自多個維度:地緣沖突的風險、戰亂的風險、全球治理秩序的不確定性。”她說,“大家希望用一定的確定性去對沖。” ?
除去文化層面的長期偏好,這種“確定性”的需求也在通過數據被不斷放大。“危機時期表現”“組合分散化”“抗通脹”,這些關鍵詞反復出現在央行持金理由中。 ???
涂師傅金店里“秒價”滾動、散客怕漲先買、有人抵押房產囤金——這些聽上去情緒化的決定,在主權層面被放大成資產配置:當一個高度金融化的世界充滿不確定,黃金因為“摸得著”而再次被國家、商家、個人三重身份同時擁抱。它不反對現代,但警惕未來。
在一切數字化、透明化、去中心化的敘事之中,黃金——這塊最古老的金屬——以最“反現代”的方式,重新被放進國家的賬本與家庭的保險柜里。


![[省級政策]遼寧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舉措](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16/171547202.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