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鄭州8月14日消息(記者 郝振青)2025年8月15日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千年治黃的主戰場和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的支撐帶,肩負著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任。
河南秦嶺東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屬于國家“三區四帶”中的黃河重點生態區。2022年,河南編制完成了該工程實施方案,并在鄭州、洛陽、三門峽3個地市,部署了30個子項目56個單位工程。4年來,該項目進展如何?有何成效?央廣網記者深入一線采訪調研。
荒坡披綠筑牢黃河生態屏障
三門峽是黃河入豫第一站。在靈寶市豫靈鎮底董村十二里河旁,近14畝洋姜長勢喜人。抬眼望去,曾經的荒坡地種滿了玉米、柿子樹、白皮松等,滿目綠意盎然。
“這里屬于黃土丘陵地區,過去植被稀疏,每逢下雨時便易引發水土流失,泥沙隨雨水沖到十二里河里,最終流入黃河。”河南省地勘四院靈寶秦嶺東段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現場負責人饒振興道出往昔困境。


而底董村所在的治理區,正是靈寶市黃土溝壑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程作為靈寶市秦嶺東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單位工程,通過實施坡耕地改造,修建谷坊、排水渠,營造經果林、水保林等措施,系統治理侵蝕溝問題,全面改善區域水土流失狀況。
如今,治理成效已逐步顯現。饒振興介紹,當前底董村治理區已完成修建漿砌石谷坊3條,種植柿子樹13008株、花椒樹1195株、白皮松27988株、杜仲16793株、連翹11195株。植被覆蓋率的提升,不僅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更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為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筑牢了屏障。
“我家地就在旁邊,這兩年看著這兒的荒坡慢慢變綠,周邊風景越來越美,打心底里高興。”看著眼前200多畝重煥生機的生態修復地,該村村民余增旺難掩喜悅。
截至目前,靈寶市黃土溝壑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共完成谷坊107座,消力池107座,新增旱地306畝,新增經濟林300畝,栽植苗木90余萬株,完成生態修復總面積4660公頃。
濕地喚鳥繪就生態畫卷
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來投票。晨光熹微,一群白鷺的鳴叫聲劃破了洛陽市嵩縣陸渾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寧靜。湖畔邊,附近居民、外地游客陸續來到這里,或散步賞花,或拍照打卡。
嵩縣陸渾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作為“河南秦嶺東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單位子工程,生態保護修復總面積913.3公頃。


“別看現在這塊濕地種滿了假龍頭和紅葉美人蕉等植物,以前附近居民在這兒種莊稼,濕地面積日益萎縮。”陸渾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保護修復股股長宋松敏表示,近年來,嵩縣通過濕地基底構建工程、動植物棲息塘構建工程、生態護岸工程等綜合措施,營造多樣化的濕地形態,濕地涵養水源、凈水納污等能力顯著提升,監測到的鳥類也從2019年的200種增加到270多種。
不遠處,26歲的李博正帶著周邊村民在嵩縣陸渾濕地上拔草、栽種植物。3年來,他將大學所學的綠化知識與實踐結合,把種植方案科學化、合理化,已參與濕地修復面積1000多畝。如今,他已成長為嵩縣陸渾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養護隊的“領頭人”。
“在家門口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很幸福。”在李博看來,該項工程不僅改善了環境,還為鄉親們帶來了生計,每天有200多位村民跟著他在這里務工。
當生態底色逐步擦亮,嵩縣借機加快環陸渾湖融湖發展,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此游玩,帶動了周邊農家樂、民宿等產業蓬勃興起。而地方經濟的發展,又反哺生態濕地建設,讓陸渾湖濕地生態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礦山變景串起鄉村旅游線
蜿蜒的小關鎮旅游公路上,幾輛私家車接連駛過。車窗里,游客拿出手機,對著路邊的綠植和連綿的群山拍照。
“我家就住在山下,以前山上都是裸露的礦坑,高陡邊坡隨處可見,懸空的巖石也不少,別說游客了,村里人都繞著走。”鄭州鞏義市小關鎮大山懷村村民張長明告訴記者,如今公路沿線栽種了綠植,來這兒散步的村民和游客一天比一天多。


張長明口中的變化,源于小關鎮旅游公路沿線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
“項目區過去主要開采建材類石灰巖,場地內遺留了不少廢棄工業建筑和渣堆,地形地貌景觀遭到破壞。”河南省資源環境調查一院有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所所長王鵬飛說,通過實施挖填方、邊坡治理、覆土等工程,區域內的山地生態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得到了解決,植被覆蓋率增加了53.58%,洛河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也隨之增強。
曾經破碎的山體披上了“綠裝”,昔日的礦山“傷疤”正逐步蛻變為錯落有致的生態景觀。更讓村民期待的是,這里生態修復后的區域將融合旅游公路景觀帶。
“生態變好了,不少年輕人回來創業,在村里開起了咖啡廳、建起了民宿,閑置的老舊宅被盤活。下一步,我們打算把豐門溝村、大懷山村、南嶺新村等旅游公路沿線村莊串起來,打造南山旅游集聚區,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小關鎮四級主任科員李二虎說道。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河南秦嶺東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57323.18公頃,植被覆蓋率提升29.5%,森林年固碳量新增2.8萬噸,區域生態系統協調性持續增強。
從“生態傷疤”到“綠色財富”,河南秦嶺東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生動實踐,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母親河畔落地生根,澎湃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綠色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