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5/091004752.jpg" />
立秋已至,暑氣漸消。8月7日,記者專訪陜西省中醫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劉國強,他結合時令特點,為大家送上一套“接地氣”的立秋養生指南——從飲食調理到作息調整,從情志調暢到穴位按摩,手把手教你順應秋氣,輕松應對“秋燥”“秋乏”等換季小麻煩,在收獲的季節為健康加分。
劉國強提醒,立秋并非暑熱的終結。“熱在三伏、秋后一伏”的俗語早已點明,立秋后至少還有“一伏”的酷熱天氣。不過,與夏季的濕熱不同,入秋后空氣濕度下降,干燥感日漸明顯。這種干燥若與余熱交織,便成“溫燥”,若遇早晚寒涼,則為“涼燥”。無論哪種燥邪,都易侵擾人體,需提前做好防護。
中醫認為,秋燥最易損傷人體與肺臟,可能引發口唇干裂、鼻干咽燥、皮膚毛發干枯、大便干結等問題。因此,立秋后飲食當以“滋潤”為要,可多吃銀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等滋陰食材,也可選用梨、荸薺、蘆根等清熱潤燥的時令蔬果。比如用銀耳百合燉梨,或用蘆根煮水代茶,都能緩解燥邪帶來的不適。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秋老虎仍在,也須減少冷飲攝入。夏季貪涼的習慣若延續到秋季,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此時宜飲溫茶、熱湯,讓脾胃在漸變的時節中溫和過渡。
立秋后白晝漸短、夜晚漸長,起居需順應自然節律,從夏季的“晚睡早起”調整為“早臥早起”。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能舒展肺氣,充足的睡眠不僅能緩解“秋乏”,更有助于氣血調和。穿衣方面,立秋后天氣冷熱多變,“春捂秋凍”的道理在此刻尤為適用。不宜過早增添厚衣,可根據氣溫變化靈活調整,讓身體逐漸適應涼意,增強御寒能力。
中醫認為,秋季對應“金氣”,與肺臟相呼應,過度悲傷、憂愁會損傷肺氣。秋日萬物凋零的景象,易讓人產生蕭瑟之感,若情緒低落持續,可能影響肺的宣發功能。因此,立秋后需注重情志調養,可多到戶外散步,感受秋日晴空、豐收田野的開闊景象;也可培養書法、插花等靜雅愛好,收斂心神,保持心情舒暢。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平和的心態方能順應秋氣,護佑肺臟安康。
入秋后天氣轉涼,是運動健身的好時機,適度運動能增強免疫力。但秋季運動需遵循“收”與“養”的原則,避免像夏季那樣劇烈耗能,可選擇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平緩項目。運動前務必做好熱身,防止肌肉、關節損傷;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避免大汗淋漓——中醫認為“汗為心液”,秋季過度耗汗易傷陽氣。
劉國強特別推薦兩個立秋養生穴位,日常按揉可起到宣肺潤燥、疏通經絡的作用。列缺穴位于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2橫指處。用拇指指腹輕輕按揉,每次1-2分鐘,有宣肺止咳、緩解咽喉干燥的功效。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靠近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按揉時力度以酸脹感為宜,能清熱解表、緩解頭痛、牙痛等頭面不適,尤其適合應對秋季易發作的上呼吸道不適。
立秋養生的關鍵,在于順應“收”與“潤”的時令特點。從飲食到起居,從情緒到運動,細微處的調整便能讓身體與“秋氣”和諧共存,為秋冬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